时值蜡梅盛花时节,令人惊喜的是,近日上海植物园部分素心蜡梅品种花色由初开时的黄色逐渐转为粉红甚至紫红色,整体花色变色深浅不一,且同一株甚至同一枝条上的几朵相邻花朵,因开放时间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有些品种还有不同程度的黛色条纹和斑点。
花被片变为粉红色
花被片变为深红色
同一枝上变色不同深浅的花
内被片出现大量黛色斑
仅在内被片边缘出现少量黛色斑
花被片出现黛色条纹
一般来说,植物的表现型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呈现。蜡梅变色与品种密切相关,在园区相同的管理条件下,只有素心蜡梅品种群内的部分品种出现变色现象。‘素心’蜡梅品种繁多,以花香、色纯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其花色以黄色为主,有杏黄、金黄、土黄、蜡黄、黄绿、浅黄和白黄等,花色范围为RHS(英国皇家园艺协会RHS比色卡)CC1-13。其花型有罄口型、碗型、碟型或盘型、锥型、铃型、杯型、钟型等。根据花期的早晚,又可分为早花、中花和晚花品种。近日发生变色的均为1月初开放的中花品种。
同一朵花变色过程
(分别摄于1.13、1.15、1.26)
研究发现,蜡梅花被片主要成分为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苷。在开花过程中,每个蜡梅品种的色素种类均没有改变,但色素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蕾期的色素含量最高,随着花被片的的展开和伸长,花被片面积迅速扩大,总黄酮醇含量迅速减少,但总花青苷在开花中较稳定,猜测可能由于花朵开放后随着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变化,引起相关色素不同程度的降解、氧化或合成,从而打破原有色素间的平衡,导致花朵在开花过程中显现变色现象。
蜡梅开花过程中花被片明显伸长
除蜡梅外,自然界中还有很多花儿在开放过程中也都出现了变色现象,如忍冬(Lonicerajaponica)、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品种‘醉芙蓉’、鸳鸯茉莉(Brunfelsiabrasiliensis)、马缨丹(Lantanacamara)、王莲(Victoriaamazonica)等。研究还发现,花的不同颜色可显示植物的繁殖状态和储藏花粉或花蜜的数量与质量,对昆虫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是昆虫识别花的信号,故植物的花色改变也是对授粉昆虫长期适应的一种反应,但影响花色改变的因素很多,变色机制不尽相同,还需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图:付艳茹
审核: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