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总结:
这是一例上后牙剩余骨高度2-3mm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修复的病例,本病例中,医师给出了这样的总结:
本病例中,患者26缺失,25,27邻牙慢性牙周炎,牙周吸收导致25,27根中部暴露,临床冠增长,牙周膜储备力不足以支持26固定桥修复设计。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于26周边牙周不利,且需反复摘戴,有异物感,患者从未佩戴过活动义齿等因素,也没有将其考虑到优先方案中。
该病例选择上颌窦内提升术,考虑到患者26上颌窦外侧壁较厚,还有血管影像(术前检查图5)。
做侧壁开窗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故将外提升植骨+种植作为备选方案。病例中诊断及治疗设计,CBCT分析至关重要。
术中上颌窦膜完整,以及创造成骨空间,植骨的技巧,骨粉的选择也是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
该病例选用登士柏astra锥形植体,主要考虑第一点astra植体的表面处理技术,第二点是锥形植体颈部强大,获取一定初期稳定性,同时防止植体移入上颌窦。
该病例植入过程不需要很强的自攻性,astra颈部微螺纹设计,可以在操作过程中缓慢的进入,也避免了对颈部边缘骨过大的应力。
患者为牙周病患者,长期来说这样的设计对于边缘骨的保存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该病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在定期维护及随访工作上。
患者:男,63岁
主诉:左上后牙缺失半年。
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因牙齿松动、疼痛于外院拔除左上后牙,近期未作处理,现来我院就诊。
术前检查
26缺失,牙槽骨垂直向吸收,27轻度近中倾斜移位,近远中间隙约9mm,牙龈无红肿,25,27牙槽骨吸收至根中1/3;全口余留牙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牙周炎,以及大量楔状缺损,磨耗。
CBCT示26窦嵴高度约2-3mm,骨宽度约10mm
治疗计划
※诊断:26牙列缺损
※1、26上颌窦内提升植骨+种植修复;
※2、26上颌窦外提升植骨+种植修复。
治疗过程
常规种植+上颌窦提升术前准备,口内口周消*,铺巾。
26局麻下切开,翻瓣,定点,定向,扩孔,深度至距离上颌窦底1mm。
用登腾DASK工具盒1#钻磨除至上颌窦底,登腾骨挤压工具盒凹型骨凿敲击提升,窦膜剥离器械分离窦膜,创造植骨空间。
检查上颌窦膜完整性,窦底填入胶原蛋白片,窦底分次填入人工合成类高替代率骨粉0.5g,植入登士柏AstraTX4.5*9mm种植体至理想的三位位置及深度,佩戴封闭螺丝,生理盐水冲洗,无张力缝合创口,拍术后片,术后医嘱,10天后拆线;
6个月软硬组织愈合及种植体骨结合后,约诊行26二期手术,拍26CBCT及根尖片,仔细检查骨结合情况,测量ISQ值大于80,佩戴愈合基台。
10天后复诊,取种植体水平印模,咬合记录,选择修复基台,送义齿加工中心。
义齿加工完成返回后,约诊行26种植戴牙,定位辅件转移修复基台至口内就位,拍根尖片确认就位。
口内粘接,凝固后,旋松中央螺丝,取出粘接到一起牙冠及基台,清洁边缘多余粘接剂,再次戴入口内就位,调颌抛光,扭力扳手加扭力至35N,树脂封闭螺丝通道,拍戴牙后根尖片。
治疗效果
种植体植入到了理想的三维位置,提升的上颌窦底空间成骨影像良好,成骨效果较为明显
种植戴牙修复基台被动就位,基台接触紧密,邻接关系良好,调整咬合,防止咬合干扰不利于植体。
医生:张宇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