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唤醒*县路,聆听往事,探寻老

北京较好的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青岛,是很多文化名人喜欢的城市。

康有为曾说过:“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来赞美青岛;

老舍曾这样描述:“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来表达对青岛的喜爱。

时至今日,这些仍旧是大多数人喜欢青岛的原因。

除了享有盛名的康有为、老舍,曾经寓居青岛的名人实在太多了。一条毫不起眼的老街,一个平平无奇的巷口,或许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而那一段变幻的风云历史和各领风骚的文化名人,尽皆散尽在老城安静的午后,斑驳的梧桐树下。

青岛真正的故事韵味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今天我们走进*县路12号,重新认识一下青岛文化名人老舍(shě)和他的老舍(shè)。

01

关于老舍

带你重新认识一下

老舍曾足迹国内无数地方,青岛便是他驻足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度过三载。关于老舍在青岛的三年,带你重新认识一下:

深受欢迎的国立山东大学“笑神”

老舍与青岛的结缘,始于国立山东大学——他是年8月,以国立山大教师的身份来到青岛的。

当时老舍就因《老张的哲学》《二马》《牛天赐传》等作品而闻名。

据《国立山东大学周刊》第85期记载:秋季开学时,严曙明在山大中文系欢迎新师生大会上介绍:新聘有现代文学知名的舒舍予先生,将来一定能予本系同学更多的指导与教诲。果然名不虚传,老舍先生的到来,为国立山大的历史书写出了精彩的篇章。

第一学年,老舍被聘为讲师,为中文系学生开设《文艺批评》《欧洲文学概论》《小说作法》和《高级作文》。第二学年,便被聘为教授,开设《文艺思潮(代小说)》《欧洲文学概论》《高级作文》《欧洲通史》以及《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欧洲通史》这门一般意义上不在中文系教授授课范围内的课程,也被他讲得颇受学生欢迎。

深厚的语言功底,真切的创作体会和兼容东西方的学术阅历,使他的课充满了说服力和吸引力。据晦光《记老舍先生》中回忆,选读老舍功课的,挤满课堂。“有几门课,上课时你若去时较迟,尤其是女生,就会面红耳赤,找不到座位“。可想而知,老舍是如何深受学生们爱戴的。

据他的学生回忆,有一次学校开联欢会,老舍还拿着筷子和碟子唱了一段“数来宝”。老舍就是这样一个快乐的人,总是把笑声和欢乐带给大伙,所以老师和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笑神”。

老舍的“五大爱好”

喝酒、饮茶、练武、看电影和唱戏

文人的世界,总是少不了些许豪情和艺术色彩。老舍醉心于教学和写作之余,也寄情在与朋畅饮、饮茶、练武、看电影和唱戏的娱乐爱好中。王统照曾用“饮苦露,走沙滩,豁块拳”勾勒出老舍的日常生活。也曾有晨起三件事:浇花、打拳、喝茶大致描绘出一个寓神奇于平淡的老舍。

20世界30年代的青岛,当时青岛大学的教授们善饮酒,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号称“酒中八仙”,演绎出一段意气风发的旖旎往事。年秋,老舍来到青岛,老舍入盟,形成了一个新的饮酒圈子。

到了年,围绕《避暑录话》形成了包括老舍、洪深、臧克家等在内的十二同人圈子。老舍也曾夫子自道“拳高量雅,喊起来大有微风”。

在《避暑录话》中重现老舍先生的饮酒时光时曾写到“老舍先生也能喝几杯,他酒量不大,但划起拳来感情充沛,声如洪钟”。当时位于河南路的一家豫菜馆“厚德福”便是这些大学教授们的聚会宝地。而他们常常喝的酒便是“即墨苦头老酒”,也就是如今的即墨老酒。

老舍爱饮茶,既有茶缘,又有茶瘾,把饮茶视为一门艺术。别的不说,一部《茶馆》写出了多少世态风情。他每天必要喝上三壶才觉神清气爽。茶中他最爱“香片”,即茉莉花茶。一边喝茶一边写作,不管外面风吹浪卷,那些宁静写作的时光伴着一缕茶香而弥漫,陪伴老舍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

曾经的中山公园也是老舍看花饮茶的绝佳场所,春日里,老舍步行三里,过汇泉湾跑马场,在茶香与花香之间,已分不出今夕何夕。

中山公园一年一度的赏花季又将开启,此时只闻花香,却不见了那个安坐茶棚之中,看春色萌发的旧人。

而喜爱练武的老舍,大家并不陌生,在老舍故居(现今骆驼祥子博物馆)里还保留着老舍留下的刀枪剑戟,与内厅的书桌笔墨遥相辉映。老舍爱好武术,每天早起必定练上半小时;居住在青岛期间,经常与鸳鸯螳螂拳第三代掌门人毛丽泉切磋武艺,妥妥“武人”一枚。

老舍的爱好兴趣也不乏时下流行的看电影。“在青岛,平均每月看一次电影,每年看一次戏,每星期坐一次车。”他不仅是观众,他的作品也陆续被搬上银幕,其中就包括在青岛完成的《骆驼祥子》《月牙儿》《阳光》和《我这一辈子》等。根据写于英国的小说《二马》改变的作品就是在青岛拍摄的。

老舍看戏,更喜欢唱戏,饮酒尽兴处,也常常来上一段京戏以助兴。在他住在青岛期间,他的寓所附近晨起吊嗓子是常有的事儿,一时练唱之声此起披伏,这样的京剧气氛老舍甚是喜欢。

对老舍了解的越多,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可爱至极的人,有文人的柔情、武人的豪情,既在学术道路上孜孜追求,又将日常生活过的饶有情趣。

笔耕不辍

山海之间的职业作家

老舍,作为一名享有国际盛誉的中国作家,生平及作品自然被国人所熟知,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也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是建国后惟一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在青岛的三年,时光安定而充实,在山海之间,在天伦之乐里,老舍的笔创造着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据青岛市出版的《老舍青岛文集》介绍,老舍写下了大量作品,凡90余万字,日近千言。除当时尚未涉足的戏剧之外,其各种体裁代表作均可见之于青岛。”其中,耳熟能详的《骆驼祥子》便是在青岛完成创作。

《骆驼祥子》源自于山大一位朋友讲的一个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成功塑造了“祥子”这一经典艺术形象。

为了仔细描写人力车夫的衣着、动作、形态以及车子的结构、车把的样式,老舍先生常从*县路走下坡,向右一拐,到青岛当时的“东方菜市”附近洋车夫扎堆的地方,跟他们聊天,仔细观察人力车的结构和车夫们的形象。

老舍经常会邀请朋友甚至是下层劳工到他家,其中就包括人力车夫,故事的细节也来自于他们。正是由于专心,由于思索的时间长,作为老舍先生职业写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小说——《骆驼祥子》一炮而红。

此外,他写了著名的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枪》《黑白李》等,分别被收录入《蛤藻集》和《樱海集》;散文《想北平》《五月的青岛》以及《小型的复活(自传之一章)》等;旧体诗《诗三律》、新诗《礼物》等。而可以称得上中国现代文学史里程碑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也是在青岛获得的题材,并搜集材料创作完成的。

在《蛤藻集》的序里,他写道“收入此集的六短篇,一中篇,都是在青岛写成的,取名‘蛤藻’,无非见景生情:住在青岛,看海很方便:退潮后,每携小女到海边上去;海滩上有的是蛤壳与断藻,便与她拾着玩。”

在《樱海集》的序里,他写道“开开屋门,正看到邻家院里的一树樱花。再一探头,由两所房子中间的间隙看见一小块绿海。这是五月的青岛,红樱绿海都在新从南方来的小风里。”

“青岛的青山绿水是给诗人准备的.....”在青岛的三年时光,老舍在这里“诗意的栖居”着,汇泉湾畔留下的脚印、中山公园里残存的茶香、厚德福里的觥筹交错、国立山东大学里的挥斥方遒,以及留给世人的一篇篇著作,还有留给青岛的老舍故居,值得慢品、细读......

02

不止*县路12号

老舍在青住过的那些地方

斯人已去,老舍留给青岛的印记除了文学作品中的余墨外,他曾经寓居过的地方成了唯一让人与其关联想象的地方。可是你们知道吗?老舍初来青岛并不是住在*县路12号。

登州路10号甲-金口三路2号乙

-*县路12号

据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先生在青岛曾先后住过三个地方,初来时租住在当时莱芜路一洋式平房(现为登州路10号甲)。

后因四周空旷,人家稀少便于1935年初春,搬到距“山大”更近一些的金口二路(现金口三路2号乙)一所二层小楼的楼上。1935年8月,因儿子舒乙出生,家里又添了保姆,居所显得有些拥挤,就搬到了*县路6号(现在的12号)一二层楼房的一楼居住。

这里不仅离“山大”校门近,环境安静,而且有院子可供爱好武术的老舍先生每天习武锻炼,便一直住到1937年8月,老舍全家离开青岛。

胡絜青曾多次表示“终生难忘*县路”,她在2001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的《老舍在山大的两处故居》一文中,这样描述了这座“老舍”:这座“一”字形浅灰色楼房,坐落在*县路的一个支岔上,出门向南走出几十步就是大学路,距离山大老校门也不过百米之遥。环境十分安静。

▲未改造前的老舍故居

临街的两扇大铁门向东,门两侧的花墙子,下半截是花岗石,上半截用砖头砌成交叉的十字形。楼为两层,正南正北。房东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我们出入走东头的楼门,房东走西门,两家人各不相扰。透过胡絜青的描述,我们对当时的老舍生活环境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就是在这里,老舍擎画着他的文学大厦。

同样,在这里,老舍一家人也构建了一个“理想家庭”的居所。彼时的*县路寓所,花木扶疏,窗前可见花影摇曳,院中有耐冬常青,楼西侧的空地,供老舍在此练拳,还有花猫陪伴着一家人......这是一段弥漫书香、茶香、花香的时光。小楼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院里那棵硕大的银杏树依旧在守护着这段美好的记忆。

从老舍故居到骆驼祥子博物馆

自年市长办公会立项改造老舍故居,年正式施工改造,年5月24日修复后的“骆驼祥子博物馆”、“老舍·老舍”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老舍故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住宅,有阁楼和红瓦坡顶。

维修后的“老舍故居”外墙齐整,楼体坚实,修旧如初,整个院落散发着老青岛建筑怀旧的气息,翻新的屋顶还是普通的红瓦,原色做旧的木制门窗还是那么原始,整个楼体墙面依旧拉毛抹面还是那么朴实,有点反光的青石板略显现代气息,长高长粗的银杏树略微有些倾斜,尽显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和院落布局。

花岗岩门垛,保持原始面貌,门垛儿右侧悬挂由舒乙先生题写的“骆驼祥子博物馆”木牌,左侧悬挂“老舍、老舍”木牌,端庄肃穆。既保住了“老舍故居”作为文保建筑的历史价值,又提升了其作为博物馆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发挥了其旅游、参观和教育的功能。

楼前正中矗立着老舍先生半身雕塑,相隔5米就是这个院子的第二“主人公”——骆驼祥子与人力车雕像,博物馆的庄重感充实着故居的每个角落。

院内围墙以陶版画的形式,分别镶嵌着老舍先生作品集锦和《骆驼祥子》连环墙画,记载着《骆驼祥子》的人世起落,人情冷暖,世事无常的生活,使这个不大的院落显现出一种悠久文化的独特韵味。

“老舍故居”主楼2层,阁楼1层。其中,一楼为博物馆主题展区,分为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青岛厅等部分,集中展示了老舍先生在青岛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

在这里,不仅可以去亲临老舍生活、工作、创作的场景,还能了解生平创作的成就,最感人的地方是这里保存了故居老照片、文学作品手稿及老舍先生生前穿过的衣服等,将名人和故居深度关联,打造了一处有温度、有文化、可观赏、可体验的文化交流场所。

注意哦,骆驼祥子博物馆是免费对外开放,周一闭馆。目前受疫情影响,骆驼祥子博物馆处于闭馆状态,不要跑空吆~

03

从*县路12号出发

如诗如醉的老街浪漫

▲图片来源:微博

阿舞啊呜啊呜

*县路,这条临近大学路,不足米的老路,就这样带着沧桑,充满文艺,又兼具时尚浪漫。

游人们走在这条路上,两侧可观赏中西合璧新老结合的建筑风情,游逛沿路蜗居的特色小店,感受老青岛的生活情调。

▲图片来源:青岛新闻网庞为

马牙石路的记忆

穿过这美如油画的*县路,青岛独有诗意的马牙石路映入眼帘,一块块充满灵性与个性的形如马牙的石头宛如从历史长河里飘来的诗歌一样,这些石头铺成的马路就像是一页长长的稿纸,车辆和行人书写自由的篇章。

▲图片来源:小红书

蛋蛋妮儿儿

当我们用脚步触摸这被岁月雕琢生光的石头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流金岁月也仿佛回到眼前.......

文艺清新届“鼻祖”

游览完老舍故居,可至后方的荒岛书店,打卡老舍留连过的书店,感受薪火相传的文艺气息。

▲图片来源:小红书MxxxHot馨仔

整个店面比较小,书籍不是很多,展示有老舍先生的手稿,还有一些老物件,年代感扑面而来。版《解忧杂货铺》曾在这里搭设取景地。

▲图片来源:小红书

MxxxHot馨仔

*县路沿途各式咖啡馆、书屋、餐厅、青旅林立,漂亮别致,洋气十足,涂鸦壁画,创意无限。

▲图片来源:小红书

MxxxHot馨仔/蛋蛋妮儿儿

*县路龙江路口的网红小楼,现在是老城区知名的咖啡馆,*的MV曾经在这取景,是新人拍婚纱照,和游人喜欢的打卡之地。这里的人气正如其名字一般朝朝暮暮,不舍昼夜。

到了晚上,夜色中的*县路更有特色。在咖啡馆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老街夜色,这正是老城区惬意的生活。

//

在屋宇的记忆中,时光发出持续的渗透和回响,贯穿了过去和现在。正如四十多年后,老舍夫人胡絜青和长女舒济回到青岛故居时的感叹:终生难忘*县路......

又是一年春色起,老城区的迷人景色即将上线,再回老路,轻嗅一路花开,沐浴文艺芬芳。

*县路,老舍故居,一直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ordosmjjddjfwzx.net/afhhy/504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