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兆民
图片
陈重武
?正文?
自古以来,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人多地少,生活困窘,迫使生活其间的徽州人不得不考虑生计问题。而徽州人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实践终于领悟到只有走出山门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在客观上使走出山门、寄命于商成了徽州人普遍的求生观念,以至经过时间和空间的历练而最终成为一种乡土风俗。徽州人把尚未真正成人的子弟提早放飞,虽然有些不合常情,虽然是不得已的,但与其在家苦熬?不如走出山门换个活法、争个前程的观念无疑是积极的,是一种不失开拓性的观念。由于这种观念的先进性,也就使对徽州人及徽州本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成了不可避免。一、追求一种艰苦创业而又自足自乐的人生观念在民间歌谣中,艰苦创业的观念主要从反映徽商创业生活的歌谣中见出,如《徽馆学生意》、《学徒苦》和《写封信啊到徽州》等。在流传于绩溪的《徽馆学生意》的民谣中如是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吃碗面饭,好不简单。一双破鞋,踢踢踏踏。一块围裙,像块纥褙。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遛。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秋。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苏州。转来转去到上海,求亲求友寻路头。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从中看出在古徽州经商是一种习尚,成了徽州人求生存图发展的基本理念;徽商的起步和发展充满了艰辛,充满了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徽商充满了乡谊,经常网开一面,互相顾爱,提携后生共同发展;徽州人充满了乡土和孝的理念,一有收获即回报乡里。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徽商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作为徽商的创业生活是异常艰苦的,而学徒生活尤其如此,流传在休宁一带的《学徒苦》的民谣道出了其中甘苦:学徒苦,学徒愁,头上带“栗包”,背脊驮拳头。三餐白米饭,两个咸鱼头。从此可知学徒生活既有生活上的艰苦,又有学艺的辛苦,还有难以免除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他们无疑是吃得“苦中苦”的,到后来他们也终于成了“人上人”了——成了称雄一方、人所称羡的徽商中的一员。流传于绩溪的《写封信啊到徽州》的民谣更是全面而深入的体现了这一群体的心路历程:青竹叶,青纠纠,写封信啊上徽州。叫爷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儿在苏州做伙头。一日三顿锅巴饭,一餐两个咸鱼头。儿的那双手像乌鸡爪,儿的那双脚像炭柴头。天啊地啊老子娘啊,儿在外面吃苦头。青竹叶,青纠纠,写封信啊上徽州。叫爷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儿在苏州做伙头。儿今在外学生意,心中记住爹娘的话:“茴香豆腐干,不能自己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好了生意我再上徽州。天啊地啊老子娘啊,没有出息我就不回头。在外学手艺的徽州子弟虽然自己在外面吃尽了苦头,可还不忘爹娘所叮嘱的“茴香豆腐干,不能自己端”,其中的“茴香”实乃“回乡”的谐音。此句意为千万不能因为吃不了苦而中途打道回府,让邻里乡亲耻笑。虽然吃尽苦头,却反复安慰自己的爷娘“不要急”、“不要愁”,之所以能如此,一是他们不敢也不愿违背乡俗招人耻笑;二是由于自己心中满怀着理想,那就是能出人头地,能过上梦寐以求的好生活。而事实上也往往正是在外面做伙头的这些人,后来成了在全国经营徽菜馆的著名徽商。再如同是流传于绩溪的与上一民谣属同样题材的《焰火虫》:火焰虫,低低飞,写封信,到徽州。一劝爷娘别挂念,二劝哥嫂不要愁。一日三碗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今朝吃得苦中苦,好的日子在后头。火焰虫,节节红。公公挑担卖胡葱,婆婆绢糊灯笼,儿子开店做郎中,新妇织布做裁缝,一担米桶吃不空。此一民谣可与《写封信啊到徽州》相映照,但在理想的表现上更其具体,即“公公挑担卖胡葱,婆婆织绢糊灯笼,儿子开店做郎中,新妇织布做裁缝,一担米桶吃不空”。这种理想图景对于当时缺吃少穿的徽州人来说,无疑是很诱人的。正是这种理想的鼓舞,他们才能以苦为乐,乐此不疲。此中不但反映出这一类从商者的普遍心理世界,而且也折射出所有徽商的心路历程。在“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著名民谣中,细细品味,其中不无哀怨之意,但同时可以看出徽州人的那种坚毅果决、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外出经商,徽州人最大的事业追求,在事业为重的思想驱使下,随之而来的吃苦耐劳、万难不拔的“徽骆驼”精神就成了徽州人艰苦创业的基本品格。徽商的成功实在是一种苦尽甘来的真理性实现。与外出经商的徽州人略有不同,生活在本土的徽州人在观念上则流露出另一种情怀,那就是流传于休宁的《山里好》和流传在绩溪的《手捏苞芦馃》的儿歌中所表现的。《山里好》中说道:手捧苞芦馃,脚踏硬碳火,除开皇帝就是我。又《手捏苞芦馃》:手捏苞芦馃,脚踏树桩火;无忧又无虑,皇帝不抵我。这两个作品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对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满足,但这种满足又完全是自足自乐式的,因为所满足的只不过是那种简单的温饱式生活,但在这里却把它当作最大的满足。从这里也告诉我们,走出去的徽州人之所以大多能取得重大成功,就在于他们具有开阔了的眼界和拓宽了的胸襟!作为徽州人的人生观念是走出山门的徽州人艰苦创业的观念与立足本土的徽州人自足自乐的观念胶合在一起的。二、追求一种自由幸福而又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婚姻生活是人的基本心愿,这同样在徽州歌谣中得到了表现。如流传于歙县的《早日找个男子汉》:红萝卜根,白萝卜根,跟着爹娘无终身。早日找个男子汉,喝茶吃水也宽心。再如流传于绩溪的《许个好婆家》:柏枝树,柏枝桠,柏枝树下好人家。生个男,会当家。生个女,会绣花。等到十八岁,许个好婆家。就是在美好的婚姻求而不得的情况下,有的就采取非正常的方式来实现。如流传在黟县的《抢亲谣》:东山站着姑,西河蹲着哥。姑儿红着脸,哥儿打哆嗦。你爹心肠狠,彩礼要得多,可我穷哥没奈何!姑儿开了口,说你是傻哥,农家老规矩,穷汉无钱抢老婆。表现的就是以抢亲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且这一方式在民间得到了合法化,成了一种风俗,就是官府对此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为一部分为客观原因所制约的两情相悦者的自由幸福生活的实现扫除了障碍。而像流传于绩溪的《蜘蛛吊水》和《蜘蛛吊水过难关》表现了对媳妇在婆家小心做人而没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的哀叹,从反面传达出对希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合理的肯定,对限制和剥夺其自由和幸福的对象予以否定。如《蜘蛛吊水》:蜘蛛吊水过栏杆,暴做新妇三年难。晨早挑水十八担,一夜推磨到天光。公婆进来吓一跳,小姑进来心一慌。服侍大来服侍小,闲言闲语听多少。睏上床来细细想,翻来覆去无处讲。又如《蜘蛛吊水过难关》:蜘蛛吊水过难关,初做媳妇实艰难。灯盏量米大锅饭,指甲蘸盐当三餐。堂前来把公婆问,走到堂前开口难。“今朝有米何消问,明朝无米靠何人?”“锣靠鼓,鼓靠锣,山上树木靠石塔,年轻媳妇靠公婆。”这两首民谣均以“蜘蛛吊水”的意象来比况封建时代新媳妇的不平等地位。所谓“蜘蛛吊水”,即指蜘蛛结网挂丝,以此来形容新媳妇在婆家的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的特殊情形,是入木三分的。有的民谣则表现了童养媳的悲苦而不幸的婚姻生活,她们追求幸福生活而不得,只能忍辱负重,在空耗生命中实现从一而终。如流传于休宁的《等郎媳》:娘啊娘,做事真荒唐!把我嫁到人家去,童养媳等童年郎。我大他十岁何样讲?不像老婆不像娘。驮着要拉尿,哭着要吃糖。日间带他嬉,夜间驮上床,清早帮他着衣裳。等到郎大我又老,等到有儿又同样。天下多少违心事,命里注定没法想。一个青春女子在陪伴、侍侯“童年郎”中打发自己的青春,这是极其不幸的,但这里把造成不幸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亲娘,这是不确的,其实在根本上是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还有流传于绩溪的《十八岁大姐三岁郎》:喜鹊哥哥尾巴长,十八岁大姐三岁郎。半夜三更要奶吃。“我是你的老婆不是你的娘!不看公婆待我好,一脚踢你见阎王!”与前首不同处在于将无尽的哀怨转化成了诙谐。在这诙谐中暴露了封建婚姻生活习俗的荒诞?当然作为当事者的内心深处仍然是充满了无可奈何。特别是作为徽州妇女还存在着物质生活幸福而婚姻生活不幸福的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徽商妇。徽州男子在出外经商时,一般都要提前完成婚配,这种习俗也就决定了徽商妇的痛苦命运。他们婚后相聚无多,一般都是数年相聚一次,大多夫妻一辈子团聚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过三年多,“一世夫妻三年半”的俗语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要忍受多少煎熬!所以徽商妇充满了辛酸和哀怨的情感是很正常的。像流传于歙县的《十送郎》这首民谣里表现的徽商妇那种在送别时的依依难舍的情怀实在是可以理解的,真是聚时不易别时难,此次分别后就再也不知何时能够相聚了,有的甚至成为永诀: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沿坐坐添。三送郎,送到槛闼(窗)边,开开槛闼看看天。有风有雨快点落,留我的郎哥歇夜添。四送郎,送到房门边,左手摸门闩,右手摸门闩,不晓得门闩往哪边。五送郎,送到阁桥(楼梯)头,左手搭栏干,眼泪往那流;右手提起罗裙揩眼泪;放下罗裙透地拖。六送郎,送到厅堂上,左手帮哥哥撑雨伞,右手帮哥哥拔门闩。七送郎,送到后门头,望望后门一棵好石榴。心想摘个石榴给郎吃,吃着味道好回头。八送郎,送到荷花塘,摘些荷叶拼张床。生男叫个荷花宝,生女就叫宝荷花。九送郎,送到灯笼店。别做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十送郎,送到渡船头。叫一声撑船哥、摇橹哥,帮我哥哥撑得稳端端。在这里既有对远行的丈夫的百般依恋,又有对早日返回团聚的美好期盼,还有对生育后代的美好希望,更有对丈夫的深情告戒和祝愿,一个贤惠的徽商妇形象跃然纸上。由于徽商离乡背井的特殊性,客观上给徽商妇造成了精神上的莫大痛苦,并产生了消极的后果,使得一些妇女都不敢嫁与徽商为妻。在《宁愿嫁给种田郎》的民谣里我们深切体味到了徽商妇辛酸的婚姻生活,也深切理解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而不得的失望和悔恨的感情:悔呀悔,悔不该嫁给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图什么高楼房,贪什么大厅堂,夜夜孤身睡空床。早知今日千般苦,宁愿嫁给种田郎。日在田里夜坐房,日陪公婆堂前坐,夜伴郎哥上花床。这一民谣通过徽商妇反悔的情感宣泄,典型地反映了她们饱尝情感生活痛苦折磨的内心世界。徽商的巨大成功后面饱含了徽商妇的沉痛血泪和巨大牺牲。虽然如此,但她们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却始终没有动摇,表现了她们在爱情上的坚贞。至于那种因殉夫而死而成为节烈者,在今日的徽州大地上仍可从现存的众多贞洁牌坊中见出,但那是封建礼教以礼杀人的鲜活见证,我们今天对于那些牌坊的鉴赏,万不能忘记了这种残酷性质而作出加害于死去*灵的错误评判。三、追求一种孝敬父母而又家庭和睦的生活观念徽州人孝敬父母而又家庭和睦的生活观念在歌谣中有直接体现的,但更多的是间接体现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徽州人看来以孝敬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和睦的生活观念是本该如此的,而没有这种观念则是极不正常的,是理应受到唾弃的。因而在一些歌谣中就主要对那种不孝敬父母的人和事进行嘲讽和否定,以此来张扬本该如此的思想观念。直接体现徽州人孝敬父母观念的民间歌谣主要有《望娘亲》:其一甜菜开花齐地乌,红嘴绿鹦哥。鹦哥囡,爱梳头,开开楼门摘石榴。栀子花,“乒乓乒”;茉莉花,上刀心;做双花鞋望娘亲。娘亲怀我十个月,月月辛苦到如今。其二一只鸟,绿茵茵;买花线,穿花针,做双花鞋看娘亲。娘亲带我十个月,月月都耽心。生男犹自可,生女冷冰冰。这两首民谣真切传达了出嫁女子不忘娘亲的美好感情,表现了对娘亲历尽艰辛的深切理解以及对娘亲养育之恩的由衷感激,其情异常感人。间接体现徽州人追求孝敬父母而又家庭和睦生活观念的歌谣主要有《对面山上一只鸡》、《喜鹊哥哥尾巴长》和《世上事颠倒颠》。如流传于休宁的《喜鹊哥哥尾巴长》:喜鹊哥哥尾巴长,讨了媳妇忘了娘。日朝日夜挑丈夫,挑得丈夫狠心肠,日打爷,夜骂娘。不曾讨亲真孝子,讨了亲,实该死。这里对夫妻两人不孝顺父母的恶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促人警醒。流传于绩溪的《世上事颠倒颠》如是说:世上事来颠倒颠,媳妇骑马公来牵。叔叔伯伯撑雨伞,无用男人捏马鞭。捏得好,打三鞭;捏不好,三脚颠。此中对一个蛮横无礼的泼妇进行了形象写照,在“世上事来颠倒颠”的评价中加以否定和批判。除此以外,在徽州的民间歌谣中还对影响家庭和睦的姑嫂之间的不良关系进行了戏谑式批评,以期建立起正常的姑嫂关系而使家庭关系和谐起来,如《嫂嫂看见姑娘来》、《姑嫂莫顶真》等即是。如《嫂嫂看见姑娘来》:青竹蛇,骑白马,骑到娘家门槛下。娘亲看见女儿来,喜笑颜开迎出来。爹爹看见女儿来,买酒买肉端上来。哥哥看见妹妹来,放下文章下楼来。弟弟看见姐姐来,泡茶端水敬上来。嫂嫂看见姑娘来,躲在房里不出来。“嫂呀嫂,别小气,今朝有爷有娘来嬉嬉,无爷无娘不来看尔那个臭面皮。”这里对“看见姑娘来,躲在房里不出来”的嫂嫂的无礼加以批评,一个如何正确做人和如何使家庭生活和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徽州民间歌谣中我们还可看到对那种不重家族情义的行为进行漫画式的嘲讽批评,具有积极的教育效果。如流传在休宁和屯溪的《接外甥》:一只鸟,叫咩咩,叫到棱塘接外甥。外甥堂前坐,舅母灶下走马灯。一碗茶,冷冰冰;一碗面,没三根;一双筷,水淋淋;一碗鸡,没竹翼;一碗鱼,没眼睛;一碗青菜没油星。此一民谣讽刺了舅母在接待外甥时的吝啬,对其虚情假意加以嘲笑,其人情价值取向是非常明确的。徽州人的孝敬父母而又家庭和睦的生活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也是符合民族文化传统的,即使在今天也还是应该积极发扬的。四、追求一种重视读书而又博取功名的教育观念历史上徽州人的出路不外两条:一是经商,一是读书。读书读好了,可以入仕,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可光宗耀祖,可谓一举两得,因而成了徽州人的最大向往和追求。就是经商,也要做一个儒商,那就是亦贾亦儒,或先贾后儒,或先儒后贾。而经商成功了就投资教育,是徽商的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投资。徽州多才人,与徽州重视教育的美好传统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在徽州,把读书和功名的思想加以灌输早在孩童的时候就开始了。而对孩童的这种灌输是通过歌谣的形式在自觉不自觉中进行的。如流传于歙县的一首摇篮曲《来家做个状元郎》:推索钩,慢索落,我家囡儿进学堂。念不到三年书,来家做个状元郎。尚在摇篮中的婴儿的耳边就有了“进学堂”、“念书”和“状元郎”的概念的回响,这种潜移默化的灌输不可谓不早,由此也可以想见这种影响会是根深蒂固的。又如流传于黟县的《扁荚藤》:扁荚藤,随地生,外公外婆接外孙。外公接得哈哈笑,外婆接得笑哈哈。舅舅接得忙打转,舅母接得苦巴巴。实劝舅母别叫苦,同是一树好桃花。外公给囝一包糕,外婆给囝一包糖。舅舅买了几本书,舅母送囝进学堂。读了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街竖旗杆,后街做祠堂。这其中的“读了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街竖旗杆,后街做祠堂”的理想鼓舞不可谓不诱人,使受其影响和熏陶的人无不充满向往之心。还有流传于绩溪的童谣《哥哥考个秀才郎》:推车哥,磨车郎,打发哥哥上学堂。哥哥学了三年书,一考考着个秀才郎。先拜爹,后拜娘,再拜拜进老婆房。金打锁匙开银箱,老婆房里一片光。这里描画了读书人在科场取胜后又迎来洞房花烛的美好生活情景,让人充满无限憧憬。又如流传于屯溪的《读书郎》:牵三哥,卖三郎,打发囝,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门竖旗杆,后门开学堂。金屋柱,银屋梁;珍珠被,象牙床,枕上一对好鸳鸯。这里把读书人的理想描绘得更加具体生动,在荣耀的后面,添加进了“*金屋”与“颜如玉”的思想。这样一些歌谣裹藏着的虽然不外是诸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封建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读书观,但所有这些在徽州人眼中更显得灿烂一片,因为徽州人不但是这种理想的传播者和鼓舞者,而且经常是这种理想的实践者和享有者,即如中国第一状元县即在徽州的休宁县等即是形象写照,理想和现实在徽州人这里达到了高度统一,因而这些歌谣就更有陶醉人心的作用。来源:徽梦绩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