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伪满洲国通俗小说集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山林秘话等小说类型于一体。这时期的通俗小说在殖民语境下,以传统小说创作为基础,汲取新文学和海外文学的营养,穿插各种历史、掌故、轶闻、趣事,时时渗透着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影响因子,处处呈现原滋原味的社会生活时态。整体上表现为创作技巧大于思想内容;消费意识显于民族情怀;人性的探讨胜于反抗的声音;情绪的营造多于主题的表达等特点。
关键词:伪满洲国;通俗小说;殖民语境;类型
伪满洲国通俗小说,作为殖民语境催生出来的文学类型,不仅呈现全面繁荣态势,而且质量、数量和类型上更高一筹,表现之一就是类型的丰富性。这时期不仅具有传统的谴责、言情、武侠小说,而且出现了幽默、防谍、史材、秘话等小说,体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文学选择。对伪满洲国通俗小说的研究,需改变传统的社会——*治视角,从多层次、多维度的角度探讨内容的同时把握小说形式,进而理解伪满洲国通俗小说的独特存在。
一、旧调新声:社会言情小说伪满洲国的社会言情小说在继承传统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领域扩展。许多作家从不同角度描绘出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生活,深入挖掘自己所熟知的人间百态,开拓许多新的题材领域,创作出不少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表现出迥异以往的创作风格和特色。谴责小说的批判声调中加入理性色彩;言情小说中的社会话语逐渐让位于情爱话语,言情模式大受推崇,探讨情路的专题更加深入,手法趋于多样;幽默小说以小市民和公务员为调侃对象,嬉笑怒骂中流露对现实的不满。
(一)传统小说的余脉:谴责小说。30年代初的部分社会小说家和文人仍然坚持20年代小说的批判立场,其作品主要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