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兰藉文化红楼梦研究收录于话题#桐语红楼9个
作者
雪桐
《红楼梦》擅长从小物件着手去写人叙事,有明写暗写、实写虚写之分。
明写实写中,最典型的就是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这是前八十回中,唯一一回由四样小物件担当串联起一整回的故事,也是被写进回目中很“明星”的四样物品。且不说,这四样物品牵扯出多少人和事,就说这四样物品,如果放在当下,被如此宣传,那绝对也是“带货”“秒杀”的“爆款”。更不用提晴雯撕了的扇子,宝玉和蒋玉菡互换的大红汗巾子等等,不胜枚举。
暗写虚写的例子就更多了,刘姥姥眼中打箩柜筛面的西洋自鸣钟、王熙凤的玻璃炕屏、邢岫烟的当票……真的是,色色齐全、样样精彩,拿出每一样,说书人都能说出一回书来。
这些物件本都是无生命的,但与之发生关联的又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很多时候,所谓死的物件由于人的因素,也沾染上了活的气息,变得有情绪、有气质、有温度。而鲜活的生命也因这些具象化、有标识性的小物件而多了许多丰富的维度。
比如说,我今天要聊的——梅花。
梅花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千制,或熏制成乌梅人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梅花开放的时间为二、三月,这个时间段,除了梅花,应该也没有啥花开了吧。
我曾在几年前的三月初去杭州孤山赏梅。当时花期已近尾声了,没有看到大片的梅花盛开,但是看到的几株梅树上,粉色,红的,楚楚动人的小花迎风怒放,看得我这个北方人甚是感动。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飞雪落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携手江村,梅花飘裙。情何限,处处消*”
……
我能想起的吟咏梅花的诗词不停地往外冒,直到春寒料峭的风吹痛了脸,思绪也才稍止。
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我们赏花,不仅欣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简而言之,梅花,无碍乎两种隐喻,一是君子之花,品性高洁;二是孤高自赏,不与人同。
说了半天梅花,《红楼梦》中和梅花发生关联的两个人竟也十分有趣,她们是李纨和妙玉。今天借梅花这件小物,就来聊聊这两个人吧。
先来说说二人的共通之处。
同为金陵十二正钗中人,境遇相仿
一个是青春守节的寡妇,一个是带发修行的尼姑。二人其实都值妙龄。李纨是一位母亲,有贾兰要抚养,但是年龄上不过二十几岁的样子。妙玉则更年轻些,书中明确写出十八岁。两个人,一个因为客观现实,活得如槁木死灰一般;一个因为宗教信仰,青灯古佛,深居简出。她们的内心都是封闭的,真实所想,真实所感,几乎无人知晓。
总体上来说,李纨和妙玉都可以算作是鲁迅所说的“畸人”。但曹公的着眼点不是去展现她们两人如何畸形,而是表现她们如何正常,或者说如何“健康”。鲁迅曾经这样评价过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
“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地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曹公也是如此。他把李纨和妙玉放在了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她们二人,不但剥去了她们表面的“健康”,拷问出了藏在她们心里的“畸”,而且还拷问出了藏在“畸”下的真正的“健”。
有关红梅的隐喻
书中有关李纨的描写,直接点出了她和红梅的关联。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李纨抽到的花签上:
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的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
这寥寥数笔,是李纨和红梅的一次“正面交锋”。看得出,她对于抽到的老梅是很欣然就接受了的。她对梅花和自己作比,有一种认可。不管别人怎么热闹,我只是自己喝一杯罢了。可她真的就“自甘心”了吗?
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一开篇,就接着上一回继续写大家吃螃蟹的情形。平儿来找湘云要几个螃蟹,拿回去给刚才顾不上吃螃蟹的凤姐,李纨打发下人给凤姐送螃蟹,强行留下了平儿,于是有了如下的情节。
众人又拉平儿坐,平儿不肯。李纨拉着他笑道:“偏要你坐。”拉着他身边坐下,端了一杯酒送到他嘴边。平儿忙喝了一口就要走。李纨道:“偏不许你去。显见得只有凤丫头,就不听我的话了。”说着又命嬷嬷们:“先送了盒子去,就说我留下平儿了。”……李纨揽着他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作奶奶太太看。”
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等吃喝,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只摸的我怪痒的。”李氏道:“嗳哟!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钥匙。”李氏道:“什么钥匙?要紧梯己东西怕人偷了去,却带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说笑,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作什么。”平儿笑道:“奶奶吃了酒,又拿了我来打趣着取笑儿了。”
李纨道:“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
李纨道:“那也罢了。”指着宝玉道:“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平儿笑道:“先时陪了四个丫头,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个孤*了。”李纨道:“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众人都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说着便都洗了手,大家约往贾母王夫人处问安。
这一段中,虽也有宝玉、宝钗、惜春等也不时说上几句话,但是总共加起来也没有李纨一个人说的话多。而全书整体看来,有关李纨的描写,这也是她话最多的一次了。这一天,大家赏菊吃蟹,主子和丫头们闹成一片,大家肆意玩笑,开心忘形,也许是这样轻松的氛围感染了孀居多年的李纨吧,也许是多吃了几杯酒,看着眼前人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吧……这一天的李纨,多言了。言多,必有失。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不同于以往那个李纨的样子。
先是“偏要你坐”“偏不许你去”,两个“偏”,真不像是从李纨口中说出来的。任性、霸道,还带着几分娇嗔。这也本是年轻少妇无可厚非之态,但放在年轻守寡的李纨身上,则让人触动,更让人心疼。她也是内心如火之人,她的情、爱、欲,被封建礼教死死绑住,她恪守着一切规矩,活成榜样,唯独辜负了自己。
平儿的一句,“奶奶,别只摸的我怪痒的”,一直让我心生疑窦。大家都在吃螃蟹喝酒,李纨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可以想象,平儿是腰间别着钥匙的,那李纨的手放在平儿的腰间,又作何解释呢?我自己是没有答案的,也许我内心深处是不想有答案的吧。
之后,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这园子里各房能干的丫头们,夸赞了好多人,也数李纨说得最多。最后,她望着平儿,想起了丈夫在世时,他们曾经的生活,最终还是掉下泪来。哎……人不能总是忍着憋着,再平和认命之人,也会有情绪的起伏,也需要排解的渠道。我们就当这一天是李纨的“吐槽大会”吧,说出来,擦干泪,她还要做回那个别人眼中的李纨。她的红梅花,开在心里,再红艳艳,也只有自己知道。
第五十回,“访妙玉乞红梅”,引出了李纨和妙玉不合的一桩公案,我们先按下不表,后文再议,先说说妙玉的红梅花。修行之人,种梅赏梅本属平常,为何大家会偏偏对妙玉的红梅那么感兴趣呢?因为妙玉本就是雪中红梅呀。栊翠庵种红梅,妙玉喝茶的水是冬日里梅花上收的雪,妙玉的标准画像也是红梅树下茕茕孑立的美貌女尼。雪中的红梅,有着如火的热情,炽热的内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这是我自己最爱的一句写梅花的诗了,林和靖的“暗香浮动”,恰似妙玉本人,心中微有起伏之时,也总归是小小的波澜。
妙玉是因从小体弱,不得已入了佛门的,她是否真的心甘情愿当尼姑,其实我们也只有揣测。但是,如果说,妙玉仍对尘世间有断不了的欲念,这点,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并不是说他对怡红公子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是看她烹水煮茶的讲究,就知道,她本就是红尘中人。对器物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都是外在的,都是和佛法相悖的。如果妙玉仅仅只是一个世家小姐,那么这些行为都属正常范畴,可她的身份已然是尼姑了,还如此这般讲究,也不怨连和她做过十年邻居并有半师之分的邢岫烟都说她:
“不合时宜,为权势不容,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不成个道理。”
这样的妙玉也只是借着红梅花,暂时打开一下自己封闭的内心吧。宝玉要来红梅之后,妙玉可能是心情大好吧,送了园中姐妹们每人一株红梅,她用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了俗世女儿们的日常活动中来。想来,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其中一份子啊,可她却只能是不伦不类的“槛外人”。妙玉的内心,也是红梅花盛开的呀。
二者均为园中异类
大观园本来是元春省亲时的别院,只因元春幸过后,觉得可惜,所以才有谕,令宝钗等姊妹们进去入住,又令宝玉一同住进去与姊妹们一起读书。唯独李纨和妙玉两个人不是元春指令住进去的。李纨每天除了“侍亲养子”,就是“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她是进园来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的,也是来起表率和监督作用的。而妙玉本来是不想来的,是贾家下帖子请她来栊翠庵的。所以说,二者都是大观园中的异类。而这两个异类,还有着特别有趣的链接。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月夜联句到最后时,妙玉出现了,帮她们续写了后面的部分,其中一句是“钟鸣栊翠寺,鸡唱稻草村”。大观园中那么多住所,偏将这两处联系起来,也确实值得玩味。
说了这么多,两个人原来竟如此相似,那为什么李纨会厌恶妙玉呢?这个《红楼梦》中的谜题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的出处,第五十回:
李纨笑道:“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
大家在芦雪庵联句,宝玉又落了第,李纨罚他去栊翠庵要红梅花。将“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直说了出来,让读到此处的读者很是惊异。我们刚才说了,李纨是个谨小慎微、恪守礼教的大家闺秀,在公众场合从不表达自己的主观喜好,说话办事分寸感极强,也甚少用极端的词汇,说不喜欢妙玉,用了“厌”这个字,这不得不说是贬义了。况且,宝钗黛玉,还有宝玉,他们和妙玉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李纨也丝毫不介意这些话会传到当事人耳朵里,真是挺怪异的。而且,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他们二人既然如此相似,又都清静寡欲,应该成为好朋友,平日里,喝喝茶下下棋才对啊,李纨怎么会这么怨怼妙玉呢?
那就让我们从最初找原因,看一下这两位的出身吧。
关于李纨,第四回开篇就做了详尽的介绍。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今黛玉虽客寄于斯,日有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
这么说吧,李纨未出阁前是好人家的好姑娘,老父亲的好女儿,出嫁之后,是好妻子、好儿媳、好孙媳、好母亲。
那么妙玉呢?书中第十七、十八回,也有清晰的说明。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
这段文字除了说明妙玉的出身来历,还能窥见她在家中时定是娇生惯养的千金,父母长辈极疼爱的。又因她自小身体不好,大家肯定更顺着她的意思说话做事,一来二去,她的脾气便愈发的古怪,性格也骄纵起来了。而且,妙玉还是个通文墨、模样又出挑的美女兼才女。这样的资质,似乎让她的怪诞又多了几分资本。
这便是李纨和妙玉的出身,套用当下特别流行的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叫做“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能够贯穿一个人生命始终的。所以,她们虽都出身官宦人家,又都读书习字,但由于本质上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准绳贯彻地完全不一样,才有了从根基上,两个人的差异。
所以,你要问我为什么李纨不喜妙玉,其实我的答案也很简单。
被夺走了光彩的李纨,默不作声、不争不抢,不显眼、不另类,她活成了世人眼中的榜样,没有了自我,是一个活在套子里的人;可妙玉,虽不合时宜,偶有出格,但仍做着自己,根本不在意旁人目光,这些都是李纨没有的,也不能有的。所以,李纨不喜妙玉,除了封建礼教的思想根深蒂固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那幽微的人性,那隐隐的,嫉妒和羡慕。此所谓,不能惺惺相惜,势必格格不入,就是这个道理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