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冬物种日历
说起金银花,很多人都觉得耳熟能详,大概还有不少人喝过金银花泡的水。其实金银花的中文正式名叫忍冬。这也是个十分通俗的名字,顾名就能思义。
金银花凉茶,估计很多人都喝过。图片:陈芝士/豆果美食
老有所乐的标配
明朝永乐年间,住在崂山脚下的村民苏现,遇到了一位邋遢道士。
那个道士年事已高,蓬头垢面,须髯如剑戟,说话行事或是疯癫,或是诙谐,常被村子里的孩童们戏弄。老道人也不气恼,只是嬉笑而去。或三两日,或五七日,老道人就会自崂山下来,进入村子里,胡乱寻些吃食。村人对他颇为厌恶,常请他吃闭门羹。苏现见道人年迈,于是心怀怜悯,便常给他些饭食,入秋又赠他棉衣。
到了隆冬时节,忽而有一天,老道人来到苏现家拜访,自称姓张,在崂山清修这段日子里,得苏现礼敬,无以为报,于是献上野花一藤,作为回礼。“此花自海岛中携取而来,”老道人对苏现说道,“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其名‘耐冻’,望君善待之。”言讫,老道人飘然而去。苏现望着道士的背影,只觉得此人龟形鹤背,大耳圆目,不同凡夫俗子,却也未多想,只是将那花藤栽了起来。
“耐冻”,冬日叶翠不凋。图片:ErikErbes/inaturalist
岂料数日之后,官兵入村而来,道是皇帝有旨,来寻访奇人张三丰的下落。苏现这才恍然大悟,那道人原是赫赫有名的仙翁。张三丰带来的花藤,冬日叶翠不凋,入春即花,幽香四溢,众皆称奇。地方官员不敢隐瞒,将此事禀告了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听罢,自言自语道:“耐冻,耐冻,哼,好个张三丰!”既然借“耐冻”花藤言志,决心不惹凡尘俗务,朱棣也只能断了寻访的念头。
这株奇人张三丰亲自携来的“耐冻”,有人想要分株栽种,然而无论是朱棣还是其他人,移到别处的新株新苗,都无法栽种成活,结果只留下了这么一架老藤,生在崂山脚下。将近二百年后,明代《莱州府志》记载,这架老藤依然苍翠如初。
张三丰的哑谜
朱棣为什么一听说“耐冻”的事,就明白了张三丰的心意呢?其实这个“耐冻”并非什么绝世罕见的植物,而是忍冬的别名。在明清两代,忍冬早已经是常见的药用植物了,甚至文人还拿忍冬来猜谜语,谜面是“残年独守”,谜底就是“忍冬”。张三丰的言下之意,就是说,皇帝啊,你别找我啦,我这把老骨头,就让我混过残生算啦。
“耐冻”,忍冬是也。图片:PaulB./flickr
朱棣和张三丰之间的恩怨纠葛,或许民间传说的成分更多些,但是“残年独守——忍冬”这个常规搭配,可是正儿八经写进了清代关于灯谜的著作之中的。其实忍冬这种植物的名字,早在晋朝就已经出现了,后来南梁陶弘景解释说:“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忍冬是半常绿植物,华北及其以南地区,冬季时忍冬的叶片不会落尽,而是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到了北宋年间,沈括、苏轼编著的《苏沈良方》之中,对忍冬的描述就已十分详细了,其中写道:“叶尖圆,茎生,茎叶皆有毛,生田野篱落,处处有之,两叶对生。春夏新叶梢尖,而色嫩绿柔薄,秋冬即坚浓,色深而圆,得霜则叶卷而色紫,经冬不凋。四月开花,极芬,香闻数步,初开色白,数日则变*。每*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花开曳蕊数茎如丝,故一名老翁须,一名金钗股。冬间叶圆浓,似薜荔枝,一名大薜荔。可移根庭槛间,以备急。花气可爱,似茉莉、瑞香、甘草。”
*白相间的金银花。图片:清水五月/wikimedia
不但形态描述的思路和如今的植物志相似,而且其中也说出了忍冬的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别名:金银花。由于一朵花的花冠,初开时是白色的,之后渐渐变成金*色,在一条枝上*白相间,所以称作金银花,确是恰如其分。
谁才是金银花的代言人
不过,沈括、苏轼的著作里虽然描写了忍冬的姿态和气味,却还是将它当作草药来看待。后来李时珍在描述忍冬时,也用了类似的形容词句。但若是要评选出一位忍冬(金银花)的代言人,以上这几位的排名还要靠后一些,因为在金朝,有一对兄弟吟诗唱和,不但写了忍冬的形态、药效,还写到了它的另一个别名,以及对这种植物的评价。
这对兄弟就是金朝文学家段克己,和他的兄弟段成己。金朝末年,金哀宗自缢身亡,北地纷乱,于是段式兄弟跑到山西龙门山隐居。段克己与友人封仲坚入山采药,遇见忍冬,见此花形如鹭鸟,所以称之为“鹭鸶藤”,并写诗道:“有藤名鹭鸶,天生匪人育。金花闲银蕊,翠蔓自成簇……”而后他在诗中说,不是为了口腹之欲才去采集,而是为了把忍冬当作药物,还把忍冬赞为“香色奇”的植物,最后评价道:“世俗不知爱,弃置在空谷。作诗与题评,使异凡草木。”
“世俗不知爱,弃置在空谷。”图片:MelissaMcMasters/flickr
段家哥哥说忍冬好看、有香气,又能入药,怎么会乏人问津呢?而且在此之前,竟然都没有人专门写诗赞颂它!这是替忍冬抱不平,也是映射自身的境遇。而段家弟弟段成己有诗唱和,同样也是写忍冬,他说:“幽花发溪侧,闲错金珠簇。徐看是鹭藤,香味浓可掬……”然后回答了段哥哥的问题:因为“情知无俗姿,安能悦众目”,人们都用世俗的眼光去欣赏,谁能体会得到忍冬的妙处呢?最后段弟弟总结道:“一经题品余,名字耀岩谷。遇合良有时,不才异山木。”
经过段家兄弟这么一番夸赞,后来的文人还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