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点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到江苏,深入镇江、徐州、南通、扬州、南京等地考察。“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实体经济到乡村振兴,再到生态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引着新时代江苏的改革发展,指引着新时代江苏百姓迈向新生活。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江苏女性”携手《莫愁》杂志特别策划“非凡10年,跟着总书记看江苏”专题,带大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寻访、讲述总书记考察之地的优秀女性典型故事,回访总书记考察中关怀关切的人物和家庭的变化,一起看十年来“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
连贯南北的运河水涵养的文脉,让它流经的每一片土地都能滋养出别致而独特的文化——这种融化在运河里、融化在运河边田埂里每一株穗子上的东西,在居住于此的人们一言一行中都能生发出来。一如徐州市马庄村的王秀英老人,她用一针一线缝制的香包,不仅蕴含着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村民奔小康的鼓舞……王秀英,为乡村振兴“捧捧场”08:46来自江苏妇联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在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总书记欣赏村民制作的各式香包,并买下王秀英制作的一个中药香包。王秀英如何与香包结缘?在总书记的鼓励下,近几年,她和村民们一起发展香包产业有什么变化?
01
用零星布条“绣”出品牌
“秀英”的名字里似乎有种隐隐的暗示,让王秀英与“绣”字暗暗契合。童年的她,日复一日看着姥姥与母亲制作香包,被深深吸引。她悄悄学着长辈们拿起针线,却总被家人数落——并不富裕的家里,指望着凭香包手艺赚一些钱,但彼时针线和布料都不便宜,姥姥和母亲担心王秀英浪费材料。于是,她只好捡一些边角料悄悄缝。直到有一次姥姥无意间发现了她绣的东西,看出了她的用心,便开始教她缝香包的针线手艺。这一上手,就是七十多年。
时光荏苒,王秀英早已从当年的少女成长为母亲、祖母,不过,手里的香包活从没有落下。“奶奶以前都在家里做香包,做好以后,等到庙会赶集,卖点钱,补贴家用。”王秀英的孙女孙歌尧回忆道。虽然王秀英做香包的名气传遍了十里八乡,但香包一直只能算是农忙之余的副产品。“年,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落成开园,深受人们喜欢的王秀英香包加工点,被邀请入驻到了非遗文化展示空间,有了一间工作室,第一次走出了家门。”
一副老花镜、几轴彩丝线、一张木椅,王秀英把大部分时间放到了香包制作上。桂花、玫瑰花、茉莉花、薰衣草、艾叶、薄荷、白芷和各种中草药,都成了她配比制作香包内料的秘方。“奶奶还在香包的图案上下足了功夫。”孙歌尧介绍道,“鸳鸯戏水、公子香帽,还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都是奶奶在纸上一笔一划勾勒后,再用丝线不断尝试绣出的,包括那款长条形的海水江崖图案香包。”
02
忘不掉的“捧捧场”
香包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有的文化意义,孙歌尧所说的海水江崖图案香包,是王秀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如今国泰民安,海晏河清,这幅图最能表达我们的心境。”带着美好祝福的王秀英,从没有想过,突然有一天,这款香包意外成为“网红”。年12月12日,王秀英一如平常那样将满头银发梳理得齐整清爽,穿着中式盘扣红衣,早早来到工作室。淡淡的中药香中,她戴上老花镜,正穿针引线绣着图样,身边的徒弟们也在精心用中药材填充着香包。“就在这时,习总书记微笑着走了进来,他和我们一一握手,我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了,手心里都是汗水。”习近平总书记一边询问王秀英全家的收入,一边拿起了海水江崖图案香包。王秀英记忆犹新,“总书记说,多少钱?我买一个,捧捧场。”虽然王秀英表达了赠送的意愿,但总书记依然付了30元。就是这句“捧捧场”,让大江南北的人们通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