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本周推荐文章目录
本周阅读的是《红楼梦》第六回,以下是优秀的阅读报告。标横线为优秀处,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文本中找出了依据。在此敬谢家长的点评!
1.心如明镜般的老人——刘姥姥
——叶欣慧
2.一笔笔道尽人情
——赵睿阳
3.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曹知行
4.一个朴素乐观的老妪
——沈诗涵
5.超逸世俗的刘姥姥
——尚思辰
01叶欣慧
心如明镜般的老人——刘姥姥
刘姥姥大概是整部《红楼梦》里最有意思的人。
自打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开始,便能牢牢吸引住读者的视线——这是一个与贾府满身脂粉香气的姐姐妹妹们全然不同的角色。对于作为“乡野村姑”的她来说,荣国府里满屋之物都像是在耀眼争光,皆是她没见过的新奇。闻惯了泥土的气息,看惯了乡间田野的刘姥姥有些不知所措,“点头咂嘴念佛”的反应质朴又真实。
我喜欢曹公笔下每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女子,刘姥姥最让人无法忘怀。人情世故于心,扮丑人人都道“趣”。她的出现看似是这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里的喜剧角色,实则是一个背后满是心酸的底层小人物。在嘲弄和嬉笑中,这个老太太活的通透又明白。
再读《红楼梦》,观贾府那般“树倒猢狲散”的悲戚结局,更是感叹凤姐在机关算尽的同时,幸得还算做了一件善事,无心之举却让一个洞察世事仍宽厚的老太太铭记于心。
02赵睿阳
一笔笔道尽人情
本周我读完了《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章。
看完了这一章,我认为刘姥姥虽然是个贫穷的乡下老婆婆,但是足智多谋,善于想办法,也能够为了生存放下面子。因为她在女婿狗儿因家中没有钱而烦恼的时候提出了去荣国府贾二老爷夫人那里走动的建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这些话充分体现出了刘姥姥的聪明才智与分析能力。此外,刘姥姥还很乐观,对于去一趟荣国府的最坏结果也做了打算,“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此外,我看出刘姥姥对王熙凤这个掌管荣国府财*大权的小辈充满了感情。首先,她对王熙凤是敬畏的,“这凤姑娘今年不过二十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其次,她对王熙凤的慷慨是欢喜的,“喜得浑身发痒起来”;最后,她对王熙凤难得的善心是真心喜欢的,“我见了她,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
读到这里,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真的是太棒了!无论是写一个人物还是写一件事情,都很有条理,层层递进,体察人情。我期待之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故事。
03曹知行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内部人多事也多,几乎世世代代都丰衣足食、养尊处优。为什么要说“几乎”呢?俗话说“朝廷也有三门子穷亲”,这里要说的就是一位与荣国府有点“瓜葛”的“穷亲”——刘姥姥,以及她带着她五六岁的小外孙板儿上荣国府去借几两银子所引出的一系列事情。
与荣国府有点“瓜葛”的是一位名叫王成的远亲,病故后只留下一子,名叫狗儿。狗儿也有一子,就是上文提到的板儿。狗儿的岳母、板儿的外祖母就是这位刘姥姥。狗儿小时候托父亲王成的福,吃喝惯了,于是便养成了“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的怪脾气。一年冬天,正好因为家里拮据、无钱操办冬事,狗儿并开始“心中烦虑,在家闲寻气恼”。就在这时,刘姥姥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借着同荣国府的一点“亲缘”去找同狗儿父亲有过一点交际的陪房周瑞“去谈谈,也可以借点银子来维持生计,过几天好日子。”
由于一直在乡下务农,第一次带着小外孙板儿进城的刘姥姥还表现得有些拘谨、不够自然,见到一切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比如说,来到荣国府大门石狮子前,看到了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掸掸衣服,教了板儿几句话后,才蹭到角门前。”进了荣国府后,见到满屋“耀眼争光”、“闻到一阵香扑面而来”时,刘姥姥只会“咂嘴念佛”;见了一位有些体面的丫头(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玉貌”便当是凤姐儿(王熙凤)了;看到桌上“碗盘森列、尽是鱼肉板儿一见便吵着要肉吃......”可见,平日里生活在乡下的刘姥姥一家见到城里的一切新鲜事物(或是富贵人家才用得起、吃得起的东西)都十分稀奇。
这一章是整本《红楼梦》中第一次将荣国府与乡下农家进行详细的对比:“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说明荣国府里的男性长辈生活条件都很好,一派富家老爷的形象;“大红撒花软帘”、“大红毡条”、“金心绿闪缎大坐褥”等都说明荣国府当时十分鼎盛,每一件家具、每一样物品都布置得十分讲究;“碗盆森列”、“满满的鱼肉”都是当时富贵家族吃得好、穿得好的代表......
狗儿还说过荣国府里的人“拔根寒毛都比他们的腰还粗”,可见当时贫富差距之大。作者用笔曲折顿挫,将豪华举止令观者已得大概。
一进荣府的结尾是:“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二十两银子在当时荣国府里的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刘姥姥这样的“穷亲”(贫苦百姓)还是靠着自己从荣国府的一点“瓜葛”和自己的“能言会道”借到了,便对周瑞等“感激不尽”。也为之后刘姥姥几次再进荣府和荣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等待着我们去研读、去发现。
04沈诗涵
一位朴素乐观的老妪
这周,我反复阅读了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章节。刘姥姥,这是一个在文学界中备受争议的小人物。有人认为作者写刘姥姥想体现其迂腐与对她的鄙弃;有人认为作者实际上是在塑造一个朴素乐观的老妇。而我,同意后者,我更觉得作者写刘姥姥让作品更具亮色,让作品增添一份幽默在里头。在读有关刘姥姥的故事时,我好似淡忘了那种哀伤,那种凄美,取而代之的是整本书中极少出现的欢笑与快乐。
从第六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颇具乡土气息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一个滑稽幽默的、令人喜爱的老太太。
文中道:“但只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写出了刘姥姥的幽默与实在,在一旁看着的周瑞家的觉得她说得极其粗鄙,用眼神提醒她。可是,我想,也许她不知道,正是像刘姥姥这样,才是切切实实的“真”。这句俗语是体现了姥姥的迂腐吗?我想不是的,正是这句话,才从细节中得以体现姥姥的朴实与幽默。
在第六回中还有一处,是这样描述的:狗儿因家中冬事未办,心中十分焦虑,当狗儿与他的妻子忧心忡忡时,刘姥姥劝勉狗儿,让他要重要振作,不要沮丧。这足以体现刘姥姥乐观向上、平实、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正如姥姥说的:“天子脚下遍地是钱,只是没人会拿。碰到问题就该想办法解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她为了突破难关,带板儿到荣国府……有诗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人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但遇到困挫时,是否有勇气、有毅力面对层层难关?我想未必,但刘姥姥能做到。
在第三十九到第四十一回中,更能体现出刘姥姥传神的人物形象,希望下一次我可以就这几章再一篇感想。
家长的话:
《红楼梦》中不乏精彩的段落,特别是对人物刻画极其生动、栩栩如生。刘姥姥的这一章节,把一个底层农妇的形象传神地跃然纸上,使读者在一笑之余不禁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回味无穷。(沈俊)
05尚思辰
超逸世俗的刘姥姥
贾宝玉是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行为“偏僻而乖张”,不爱正业,钟于女儿,是封建社会的“逆子贰臣”,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他生命史上最重要的叛逆行为。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是个才华横溢、孤傲无常、多愁善感,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女子。薛宝钗端庄大气,工于心计,错爱宝玉,婚姻失败,封建制度忠实的守卫者和受害者。
纵观红楼里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的少男少女们,有一个乡村野老太——刘姥姥倒是令我肃然起敬的。这次细读《一进荣府》,我饶有兴趣地去拜读了之后她的两进大观园,不禁颠覆了我对这位老太太的认识,她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她让我刮目相看。
当女儿家境落败,女婿一筹莫展、自暴自弃时,她不慌不忙、思维敏捷地为狗儿一家指明活路,还亲自带领板儿一进荣府,荣府给了她20两银子,以助他们渡过难关。足见她的格局开阔,敢作敢为,本领高明。
二进大观园,她的诙谐技巧,逗笑凑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也为沉郁低迷、森严壁垒的大观园照进了一缕绚丽的阳光。饭席上,刘姥姥鼓着腮帮、一眼直视又一本正经地表演“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众人先是一怔,而后难得一见的哈哈大笑声久久回荡在大观园上空.……直到鸳鸯来给刘姥姥赔不是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刘姥姥心知肚明,是完美接招,在假假真真、滴水不漏地认真表演着无知和粗野。
最令我感动的是刘姥姥头戴菊花那一幕。贾母游园,正值秋菊盛开,当贾母邀约她一同戴花时,凤姐便将一盘子花横七竖八地插了刘姥姥一头。贾母和众人笑得前俯后仰。刘姥姥却毫不在意,顶着满头菊花,反而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一位古稀老太如此被戏弄,不以为窘,实属难得。荣府对她的滴水之恩,她铭记于心。荣府除了快乐,无所不有,她便不计姿态,取悦众人,以回报“20两银子”的大恩。尤其是三进大观园,义救巧姐更是一目了然。刹那间,她在大观园的各种丑态,我不仅不认为丑,反而油然而生一种可亲可敬起来。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刘姥姥在我的认知里,不是大观园的丑角,而是一位深谙生活滋味、人间疾苦,又超然脱俗的智者、勇者。
家长的话:
《红楼梦》将“繁华”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喜”和“悲”结合在一起。很高兴你读懂了刘姥姥的愚蠢中有精明,滑稽中有崇高,卑微中有人格。愿你更能懂得“悲”“喜”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互相渗透,从而能认真对待和坦然面对,成为生活真正的智者。这将是阅读经典赋予你最强大的知识和能量!
童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