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潍坊市奎文区东关后门龙灯始于明正德六年(),是由当时皇家要臣刘德全将*利用练兵之术以及家传习武之功法所创,后传入潍坊,流传至今。
在龙灯表演前,格调各异的花灯打前奏,首先亮相的是十六盏吉祥如意的彩云灯,上书“后门龙灯、天下太平、将*风范、世代流传”。云灯、蝶灯、花瓶灯都由十岁以下的古装儿童来耍,还要会唱《茉莉花》《铺底锦》等曲子。云灯以串行摆字的形式演出,常摆“天下太平”外,还有“连升三级”“当朝一品”等,套舞有“上云”“大串花”“小串花”“十字梅花”等,用笙、管、笛、箫伴奏,并伴以歌声,曲调是地方特色民间小调“鸳鸯扣”“四大景”“下四川”“四季相思”等,云灯穿梭起舞,歌声悦耳动听。旱船演出时,船头上坐一美貌媳妇,五鬓长须的老船公,手持长奖随着鼓点摇船上场,忽而遇急流险滩,忽而又逢缓缓细流。中场配有民歌,船媳妇用秧歌调唱《走四门》:“大年初一头一朝,过了初二是初三,初三遇见蹊跷事,没过门的女婿来拜年…”唱一段跑一段,用锣、小鼓伴奏。“蛤蜊仙”与“大鳖”同台演出,随后先有双狮出场,众小狮轮换表演,配有各种武术套路和杂技技能演出。各种彩灯演罢,然后是摆“杏*阵”。“青蛇”“白蛇”“四大帅”“四小帅”“南极仙翁”等一起出场各显其能,万众簇拥、流光溢彩、群情鼎沸、气氛热烈,活动的主角“龙灯”就要登场。舞龙时点燃在龙体各个部位的蜡烛,整条龙的身影在忽明忽暗的烛光中若隐若现,更加显示出龙的神秘效果。在欢乐喜庆的锣鼓和牛角号声中,龙身开始舞动,周围的彩灯也随之盘旋。后门龙灯的锣鼓有其独有的曲牌,如《窜花廊》《过桥取水》《翻五花》《戏武郎》等,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名曲,在不同的表演阶段配以不同的乐曲,浑然天成。
一人手持蜘蛛灯在前面引导,运用的是枪术和棍术的套路,运用“苏秦背剑”“金鸡独立”“金盘托月”等招式使蜘蛛灯上下翻腾、灵活多变。
文化成就未来,历史不容忘怀。验证过去,见证未来,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是搭建重要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展现潍坊深厚的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对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交流合作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群策群力,同心同德,让中华文化伴随历史延伸,让民族精华滋润华夏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