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怜爱博爱红楼梦歌颂人性之

《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刻画了世间百态,人生万象,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所以:“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对于同是《红楼梦》忠实读者的我来说,影响最深的,是从书中看到了作者对文中人物人性之美歌颂基础上爱的不同表现。

这种爱虽然有不同程度,但共同的,却是对人性之美的歌颂,对人物命运的深深悲悯,在我看来,这是《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它让读者在用心走进作品时,能通过书中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真切体会到作者这种爱的价值,进而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自觉做一个尊重、呵护人性的人,主动珍惜那些弥足珍贵的美好,在面对虚伪和丑陋时,有自觉的隔离和批判。

一、颂扬中传递挚爱

(一)对贾宝玉、林黛玉等核心人物的颂扬中传递挚爱

书中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可以说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二人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处处彰显着人性真纯和善良之美。

1、对贾宝玉颂扬中的挚爱

贾宝玉作为封建制度中的觉醒者和人性独立的代表,处处显示着叛逆和独特。他不听从父亲的呵斥、不专心于举业,甚至对薛宝钗和袭人之流的热心劝阻冷语相对,也不喜与官场上假道学之流接触,不与俗世醉心功名和丑陋之辈相好,在宝玉的身上,看不到虚伪和丑陋,所以他爱一切具有美好人性的人,尤其喜欢大观园那些姐妹。在他看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当然,宝玉真正视为知己的,却是看起来待人刻薄,爱使小性子的黛玉,因为只有他俩,才有共同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宝玉属于多情,但不滥情者,这种多情是一种对人性美好的欣赏和珍惜。

宝玉可以为林妹妹伤心落泪,也可以因为晴雯的离去痛哭和祭奠,为了不让大观园众人遭责问,他宁愿“承认”自己偷了玫瑰露。对于伺候他的一众下人,如果不是刻意与他作对,他绝不摆主子的身份,而且经常宽恕和关心。这个“行为偏僻、性情乖张、半疯半傻的“混世魔王”,宁愿忍受父亲贾*的*打也不改其性情,不走仕途经济或虚伪丑陋的封建社会传统男子常走的道路,足见其真纯和善良。

2、对林黛玉颂扬中的挚爱

作者对黛玉亦是如此,遭受离乱颇感身世凄凉的她,极其敏感和多愁易悲,但她的底色,还是和宝玉一样追求个性独立、人性真纯。

在大观园所有女性中,只有她懂贾宝玉,并相互爱怜。她从不劝贾宝玉追求功名利禄,但也不因为宝玉理解她、喜欢她就处处迁就和顺从。她对宝玉使的“小性子”最多,因为宝玉是她真正爱的人,可以倾诉的人,所以她才这样“放肆”。其实她对其他人,也不会随便忍让和“笑脸相待”,因此喜欢她的人并不多,但她也不在乎。

比如第二十二回中众人看戏后,宝钗评价“点绛唇”后,宝玉称赏不已,黛玉却讽刺宝钗道“安静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倒‘装疯’了”。后来又因为天真烂漫,从不会说假话的史湘云说小旦像她,她便因此生气不理,骂湘云和宝玉拿她寻开心。比起宝钗的精明贤惠,她的确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但黛玉的可爱正在这里,那就是不会刻意为别人活,不会因为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真纯的性情,让自己变成一个虚假的人。

黛玉追求和珍惜的,是自由和真纯的美好,所以她为自己落泪,为宝玉落泪,为花冢落泪,她的眼泪有多少,爱就有多深。真性情的黛玉不但多才多艺,而且本身也是很善良的,所以,大观园里的那个诗痴香菱要学诗,只有不受众人欢迎的黛玉能不厌其烦耐心指导。

好看的皮囊千千万万,有趣的灵*万里挑一。他俩,就是封建制度下特立独行的有趣灵*之代表。从对他俩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之美的颂扬和作者对他们的挚爱。

(二)对书中其他主要人物的颂扬中传递挚爱

这可以从对贾母、探春、史湘云等人的刻画中看出。

1、对贾母颂扬中的挚爱

许多人只是偏执地认为贾母是一个守旧的封建大家族实际掌权者,代表权力和礼教,在我看来不然,贾母虽是家族最高层人物,但更是一个慈祥和善、通达明理的可爱老太太。这从刘姥姥进贾府后她对刘姥姥毫无身份隔阂的热情,她对宝玉的疼爱,对其他儿孙辈的呵护和适时的教导可以看出。

贾母虽然看起来每天只享受天伦之乐,不问家事,但家中大事,她其实非常了解,而且必要她处理时处理得有理有据。这从她处理王熙凤和贾琏的矛盾,因为讨娶鸳鸯教训贾赦、因为*打宝玉教训贾*等事就可以看出。她虽然年迈,但对于一些陈腐的观念,是抵制和有意改变的,所以这个慈祥老太太,并不是守旧的代表。

她虽是富贵之人,但却没有达官贵人的傲慢和刻薄。比如王熙凤在清虚观打了小道士后,众人都喊“拿!拿!拿!打,打,打。”贾母却不让众人吓唬孩子,带过来看了以后嘱咐贾珍给孩子些钱买果子,再不要为难孩子。对一个从不认识的、没有地位的小道士都疼惜,贾母真是慈祥和善、通情达理的贵气老人,就是放到现在,如果你和她接触,也会被她的高贵所感染,所以她是作者颂扬的挚爱老人。

2、对贾探春颂扬中的挚爱

探春虽是庶出,但却是贾府真正的明白人。她胸襟开阔,目光远大;本性善良,顾全大局;精明有才,勇敢好强。庶出的身份,并没有埋没她的光彩。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探春,不仅敢直接怒怼王善保家的恣意妄为,也能对大观园和贾府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且比之王熙凤,探春在精明之余,更多了一份善良和柔情。所以探春有多能干,作者的爱就有多深,但这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女子,最后却落得个“清明涕送江边王,千里东风一梦遥”的悲伤结局,饱含了作者对这个挚爱女子多少不舍和无奈。

3、对史湘云颂扬中的挚爱

史湘云天真烂漫,自由活泼,在这个女孩身上你看不到一丁点儿虚伪和拘束。心直口快,笑口常开的湘云,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做事爽朗快意,无拘无束。第四十九回贾府吃鹿肉,史湘云和宝玉在众人没来时已经开吃,边吃边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一个虽是女儿,却像男子一样风风火火的丫头,给等级森严,女子多循规蹈矩的贾府,平添了许多轻松和快乐。

第六十二回湘云醉酒后躺在石凳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众人扶起她时,她仍然说着酒令。天真烂漫的湘云,最能让我们在阅读经典时,唤起对纯真美好人性的爱怜。第七十六回湘云和黛玉中秋夜在大观园荷塘边吟诗,二人非常和谐,充满姐妹深情和知己之味,让我们不禁联系到她曾因为说小旦像黛玉惹得黛玉不快,但现在却与黛玉相处这样融洽。

这就是湘云,心里总是充满快乐和善意,从不会计较个人恩怨,虽然和黛玉一样寄人篱下,但却不会让悲苦缠身,她和黛玉,完全是一种不一样的美。这样一个憨厚可爱的小女孩,怎会不是作者挚爱的女子,怎么不会让众人称赞她的天真烂漫?

作者对贾元春、李纨、秦可卿等人的爱,也属于这一层次。

(三)对书中小人物的颂扬中传递挚爱

除了通过对书中有身份和地位的美好人物详细描写,来表达对他们的挚爱外,对文中的小人物,作者亦不吝笔墨和爱意。这更显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极度尊重和赞美。比如对晴雯、刘姥姥、柳湘莲和尤二姐、香菱等人的颂扬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爱。

1、对晴雯颂扬中的挚爱

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她和贾宝玉虽是主仆,但聪明灵巧,又有独立人格的晴雯,不像袭人一样有一定奴性,对宝玉和众人其他主子们百依百顺,或者逢迎阿臾。所以宝玉非常喜欢和敬重晴雯。晴雯在灯下为宝玉缝补雀金裘的一段叙述,让我们直观看到了晴雯的能干和她的善良热心。这样一个刚强灵巧的可爱女子,最后却落得个被嫉妒和驱逐后悲惨离世的下场,我们在叹息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个挚爱女子的眼泪。

2、对刘姥姥颂扬中的挚爱

刘姥姥作为书中贫苦人的代表,但其实也是高贵灵*的拥有者。她在家境困难时不卑不亢,扯开面皮到贾府求援助,为了让贾府众人开心,不惜“出丑”却没有难为情,在贾府众人开心时,她也很开心,这种因别人快乐而自己快乐的达观,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更可贵的是,她受了贾府的恩惠能知恩图报,在贾府落难时主动到监狱探视,纵然卖掉辛苦置来的田地,也要救出王熙凤的独生女巧姐。

有时候,的确是“仗义每多屠狗辈,无情尽是读书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的贾雨村,同样受过贾府不少恩惠,最后却对贾府落井下石,和刘姥姥相比,谁更有玉一样的品德呢?刘姥姥人品的高贵,让我们敬佩不已,所以,这也是作者挚爱的美好人物。

3、对香菱颂扬中的挚爱

香菱和大观园许多姐妹一样最后结局悲惨,但曹雪芹却让她在香*消逝前极尽青春韶华之美。香菱学诗一回描写中,香菱为了学诗,竟到了“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的地步。许多人笑她痴傻,她却丝毫不在乎,最后感动了黛玉,亲自教他写诗,所以作诗水平大为长进。

香菱学诗,表面写香菱对诗的爱好,但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其实是赞美一种不管身份贵贱、不管才学高低,都努力绽放人生美丽的人性之美。而香菱,就是小人物展现人性之美的别样代表,对香菱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尊崇和赞颂。

4、对尤二姐和柳湘莲颂扬中的挚爱

他俩一个性情刚烈,追求真爱;一个风流潇洒,狭义豪爽。尤二姐在被柳湘莲误解后,甘愿自刎而死,再不愿苟活于人生,多少男子在她面前比之相形见绌。柳湘莲不屑于富贵荣华,在得知尤二姐因自己而死后毅然断绝尘念遁入空门。他们的刚烈悲壮,折射了作者对高贵人格的寄托和赞美,他们自然也是作者挚爱的两个人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人性美好中没有贵贱,鸳鸯、甄士隐、司琪、贾芸、小红,甚至坠儿、茗烟等亦是如此,哪怕是书中一闪而过的小人物,作者也让他们的镜头极其鲜亮,把他们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对书中无论主要人物,还是一些小人物,只要他们有足量的美好人性,作者都一视同仁,极尽颂扬和挚爱,所以,《红楼梦》是一部对人性之美极度歌颂的名著。

二、白描中透露怜爱

人性本来复杂,有些人身上,既有人性的美好,又有人性的弱点。对此作者毫不回避,在客观,近乎白描的刻画中,透露对他们美好的喜爱,而对其缺点或难以改变的暗处,则给予理解或悲悯。

1、对王熙凤的怜爱

王熙凤作为贾府的管家,既有精明干练,又有一些狠*泼辣,但这些狠*泼辣,有时是处于无奈,有时是性格使然。作者对王熙凤给予了太多的美好,所以对她又极其同情和悲悯。精明干练的王熙凤,口才是一流的,十个会说的男人都说不过她,这从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接待刘姥姥,巧对宫中太监以借钱名义来勒索等许多事上可以看出。

她管理大家庭的能力,更是一流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把贾府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在协助贾珍办理秦可卿的丧事、修建大观园等大事上表现亦令人赞叹。就是她的强悍,也是管理一个大家庭需要的一部分。

但王熙凤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指示下人侮辱焦大、害死尤二姐、弄权铁槛寺等,足见其冷酷和自私。她本来读书少,眼光并不远,不能为贾府的未来做出有力的谋划,品德中又没有足量的善良做底色,所以她做的许多事,不仅让她处于众人反对的风口浪尖,也对贾府的衰败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王熙凤在羁候所面对刘姥姥时的悲伤忏悔,再回想她平日里受的委屈,我们又对她给予同情——她也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所以,作者对精明干练与美貌并存的王熙凤,是爱中有怜,爱中有惜。

2、对贾*和王夫人的怜爱

贾*和王夫人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家长,本身有维护封建礼教和家族兴旺的重任。让我们理解的是,他俩一直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贾*为人恭敬谦和,是封建社会正人君子的代表。他为官勤勉,忠于朝*,虽稍显迂固,但人品上并没有太多瑕疵。为了家族兴旺,他一心让宝玉专心功名,为此不惜痛打亲儿。但宝玉终究所托非人,且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人,最后却被枷锁套身,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王夫人亦是如此,为了宝玉的学业,她不惜痛打金钏,逼得金钏儿害羞自尽,又撵走晴雯,使晴雯寂寞离世。作为母亲,渴望儿子将来功成名就,幸福平安,是每个正常的母亲都有的想法,这本无可厚非。许多人说王夫人在金钏含羞自尽后流泪是虚情假意,我不这样认为,一个经常念佛祷告的人,不会这样虚情假意。她本来就没想让金钏死,逼死金钏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酷。她和元春最后选择让宝钗做宝玉的妻子,也是出于对儿子前途和家族的考虑。她和贾*一样,做了封建家长该做的事,本身是尽职尽责的家长。

他俩的悲哀,是封建制度的悲哀。他们只是封建制度的殉葬品。这种制度让身在其位的人做了该做的事,却不能改变其局面,害了它的维护者,也害了反抗封建制度的人,因此它已经彻底腐朽。所以作者在爱他们的作为中,悲怜其结局。

3、对贾府中一些地位低下人物的怜爱

不仅对于贾府中的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物是如此,对于袭人这样的丫环等,作者也在白描中透露爱怜。袭人符合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那就是温顺和善,勤勉俭朴。所以袭人虽是下人,却得到贾府主子们的亲赖,做了宝玉的贴身丫环,而撵跑了刚强的晴雯。袭人本身并不坏,她做事认真,又待人温和,但她的可悲之处在于,她受封建礼教的*害太深,所以一味想着做“乖乖女”,本不是主子,却替主子操心宝玉的学业等,当然她也真心关心宝玉,不忍宝玉挨打。

从袭人的出身来看,她不像薛宝钗那样自小受封建礼教的熏陶,而是进了贾府后受了贾府环境的熏陶,由此可见封建制度对人的*害有多厉害。袭人和晴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典型,对于袭人,作者爱其驯良,叹其不争,爱中有怜,怜中有悲。

在白描中透露爱怜,客观展现人性的复杂,这在薛宝钗、惜春、迎春、薛姨妈、尤二姐、贾瑞等身上也可以看到。

三、批判中隐含博爱

《红楼梦》中的有些人物,的确表现太差劲,既不为家族考虑,也没有品德上的可圈可点之处,我们看了很不喜欢,当然也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但作者的可敬就在于,他在深刻揭示人性丑恶的同时,却不会用脸谱化方法,将这些人写成十恶不赦的坏蛋。对他们的作为中,哪怕一点点闪光之处,作者也不会有意遮盖,更是在批判中,隐含一种博爱思想。这从对贾赦夫妇、赵姨娘母子、呆霸王薛蟠等的刻画中可以看出。

(一)对贾赦和邢夫人批判中的博爱

贾赦作为荣国府中的长子,其责任在贾*之上,但他既不关心家族事务,也不注意道德修为,活脱脱一个丑陋的闲散享乐之人。他在《红楼梦》中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为二十把古扇逼得石呆子家破人亡,二是要强讨鸳鸯做小老婆,被贾母一顿臭骂后发下*咒:这辈子鸳鸯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终究要报仇。有其夫必有其妇,邢夫人也是书中有名的糊涂人。别人遇到老公讨小老婆这样的事,肯定会生气阻止,起码不会帮忙,她却屁颠屁颠地替贾赦张罗,同样被贾母一顿臭骂后自讨没趣。

她又是一个没有尊严的尴尬人,本来没有多少本领和心机,却偏偏不安分。她虽然是主子,但在贾府中没什么存在感,所以便找机会到处宣示自己的地位,王熙凤打发人搜查宝玉的玉,赵姨娘找到她,她便借题发挥,教训一顿王熙凤,让事情往更麻烦处发展。

但就是这样两个让我们讨厌,甚至恶心的人,在得知女儿死后,贾赦难过得低头一言不发,邢夫人伤心落泪。可见他们并非草木之人,还没到六亲不认的地步。是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才使他们养成了闲而生是非的坏毛病。从对着两人的刻画中,我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悲,也看到了作者对人性刻画的细密,以及作者的博爱思想。

(二)对赵姨娘母子批判中的博爱

赵姨娘和贾环娘俩是可怜人,也是可憎人。庶出的地位,让他们娘俩在贾府处处受白眼,就连亲身女儿探春也不给他们好脸色。同样是主子,他们在贾府中的地位,还赶不上鸳鸯和平儿等上等丫环,月钱他们才二两,一共四两,但王夫人却有二十两。贾府中日常衣食住行,玩乐游戏,他们始终低人一等,所以着实可怜。但他俩又不像贾纨母子一样安分守己,所以又处处讨人厌。

赵姨娘联合马道婆给王夫人和宝玉下魔咒,差点害死二人,贾环把灯油泼在宝玉身上,都是他们干的恶事。但他们也不是没有一点人性。比如贾环把茉莉粉错当成蔷薇硝送给身边小丫环,或许是显示自己的主子身份,或许真的是一种关心。而赵姨娘在探春远嫁时到码头送别,虽然因为地位原因不能亲自与女儿话别,但毕竟母女连心,所以哭得最伤心的,还是赵姨娘。我认为,造成赵姨娘和贾环冷酷刻薄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贾府等级森严的环境。因此,作者在批判他们的同时,也展现他们人性的亮点,这也是作者博爱的表现。

(三)对呆霸王薛蟠批判中的博爱

薛蟠是一个纨绔子弟的代表,吃喝嫖*样样俱全。不要说一些小事上行为不端,就是打死了人,他也毫不在意。他本身不学无术,偏偏又爱往宝玉等人的圈子里混,所以逗得大家笑料不已。他看上了风流倜傥的柳湘莲,结果被柳湘莲狠狠教训一顿,为读者出了一口气。后来他逼死香菱,又让我们气愤不已。

但就是这样一个坏事干尽的富二代恶少,却对母亲和妹妹仍存挂念关爱之心。比如第三十五回中宝钗怀疑他暗中挑唆使宝玉挨打,便哭着责问他,他并没有大发雷霆,次日却低声下气地向母亲和妹妹赔礼,并发誓痛改前非,说着说着竟然流了泪。第六十七回他做生意回来,还给母亲带了箱做衣服的绫罗绸缎等,给妹妹宝钗带了一箱玩意儿,却不见给自己的狐朋狗友送什么东西。第八十回夏金桂惹得母亲生气,他虽然并没有制止夏金桂,却气得直跺脚。可见,薛蟠还没到亲疏不分,彻底薄情寡义的地步,还是有一定的人性之美。

薛蟠的悲剧,是封建家庭教育失败的悲剧,对我们现在家庭教育也很大的反思意义。作者写出薛蟠这样一个人物,在揭示封建贵族子弟奢靡纨绔生活,给予批判的同时,仍然不回避人性的复杂,在愤其可恶时,仍然对其以博爱,让我们怒其不善,怜其不幸。

总之,从作者对《红楼梦》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极度推崇和深深的慈悲情怀。不管是书中有地位的主子,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丫环小厮,不管你是什么出生,什么职业,作者都极力展现他们的人性之美,就是对批判的人物,作者也在批判的同时,毫无吝啬地展现他们人性的亮点。

如果《红楼梦》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山坡,那么这里的每朵花都有各自的魅力。花儿有大有小,有的长在阳光下,有的长在阴暗的角落,但都有绽放人性美丽的空间和养料,而且你不会觉得,有那一朵花因为卑微而自甘沉沦。这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往往采用鲜花配绿叶的方式,极力烘托书中的主角,无情贬低一些小人物,让他们成为主人公的附庸或陪衬。在这些书中,我们看不到多少对人性之美和人物个性的尊重。

《红楼梦》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读《红楼梦》,你的心会更柔软,在理解许多人人生的不易中,唤起你对人性的关怀,对世间美好的呵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ordosmjjddjfwzx.net/afhzp/499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