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遍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
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前卫女画家之一。
上:李珊近年在东画廊和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展览现场下:《小马过河》她曾放下画笔25年,48岁后重新开始,找回初心,重走北京各个角落,
开始持续密集创作。她的作品参展巴塞尔艺博会、被香港M+博物馆永久收藏……
李珊在新疆写生
如今她65岁,一年中,一半时间用来旅行,画出路上的风景。“我从不把艺术当成职业,它是我的天性。”
李珊在北京宋庄的工作室早年的油画挂在显眼的位置
近期旅行不便,一条艺术与正在北京家中的李珊,约了电话采访。因为各地疫情,李珊原本的旅行写生计划,被迫搁置了。往日的她,一年中一半的时间都在路上,突然要宅在家里,她倒也没太消沉,反而兴致勃勃,直说“一点都没闲着”。她把自己以前没时间、没机会做的事情都学了一遍。她是学习能力极强的人,做面包,要做菜谱里写着“难上加难”的欧式面包。她还养花,养一些成活率低,要精心呵护几年才能开花的植物——放在以前,她连浇浇水就能长势良好的绿箩都养不活,现在她的阳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盆花,初夏开得正盛。李珊笔下的花
因为不能出门写生,她就画阳台的花。每朵花姿态各异,菊有菊的热烈,兰有兰的羞涩,再配以浓烈的色彩做背景,像她本人一样细腻,又自信、热情。有时候她也拿出以前旅行时拍的照片,对照着画,再配一篇游记,重返当时的心境。
李珊近照
很多人都有认定自己一生要做的事,对于李珊,那件事就是画画。她从小就觉得画画是她的“天性”,“我是特别适合画画的那种人。”
回忆起第一次画画,是在年,14岁。李珊有个表姐,会画画、写诗、做手工,“我太崇拜她了,每天就跟在她后面学她做这些事。”李珊第一件写生作品,年11月于紫竹院“第一次跟表姐去公园写生,是年的11月3日。”李珊连日期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年冬天特别冷,李珊穿着母亲的皮袄,戴着自己织的毛线手套,搬着小板凳到了公园,坐在表姐身后。面对时不时来围观的人,李珊还记得自己当时有点腼腆。但画了一会,就顾不上这些了。
她记得自己画得非常投入,手冻僵了,呼出的热气“在眼睫毛上积成白絮”。画面完成后,她模仿表姐,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很满意。这张画,一直小心翼翼留到现在。
从那时起,李珊认定了,画画是她必须要做的事。上世纪70年代,无名画会在北京公园里写生
图源网络写生过程中,李珊结识了当时一个前卫艺术团体“无名画会”的成员张伟,由此加入了画会。在那个年代,艺术是功能性的,纯粹为艺术而存在的当代艺术不是主流,甚至很难被认可。“无名画会”大胆抛开那时流行的革命主题写实绘画,积极讨论创造,革新油画的主题,开始画风景、画人物,表达与众不同的思想。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只能活跃于地下,但也更纯粹——只为艺术而存在。画会中,有赵文量、杨雨澍等前辈,及张伟、马可鲁等至今仍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李珊在其中年纪最小,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她的天赋受到了成员一致认可。无名画会合影,第一排左三为李珊,摄于年尽管如此,出身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李珊,并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期望她成为教师或学者,绝不希望她去做不能见光的地下“艺术家”。他们也并不认可李珊的作品,觉得那些风景画都是“幼稚的,像儿童画一样”。但李珊很执着,“越是不被看好,我就越要做得更好。”李珊早期画作上:《无题(紫竹院公园)》s下:《丁香》s当时还在北京上高中的李珊,还会模仿父母的字迹伪造请假条,只为能跟着画会成员们一起四处写生。李珊记得,北京能去的公园,都去遍了,北海、景山、香山……最常去的是北京八一湖公园。她画刚开的荷花,下雪的故宫,河中央的小桥,一切有趣的风景事物,都能入画。“无名画会”一度壮大至50余人,前辈帮着年轻人改画,年轻人则相互学习、鼓励。李珊在这样一次次的集体写生中,找到了“归属感”。李珊,《红花》,
年的冬天,“无名画会”在成员张伟的家中办了一场小规模地下展览。在当时,艺术创作尚且不是主流,办艺术展更是无法想象的前卫举动。李珊和成员们带着自己的画来,少数密友也被邀请观展,报暗号才能入场。只有十八平方米的公寓里,墙上、桌上、椅子上堆满了画,中间挤满了人。展览只持续了一晚,匆匆结束,但气氛热烈。人们诚恳介绍自己的作品,讨论着外国艺术家的创作,几位成员还唱起了《我的太阳》,朗诵普希金的《致大海》。那一晚,每个人似乎都走入了艺术国度的乌托邦,兴致高昂。在李珊心中,那是强烈而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左:“无名画会”举办首次公开展时合影,右:刘海粟及夫人和女儿参观展览,
图源网络改革开放后,“无名画会”终于迎来了公开展览机会。年7月9日,他们在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了第一次公开展览,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场民间展览。刘海粟在开幕当天就带着家人冒雨前来参观,为画会题字:“美在斯”、“无名画会”。展览期间,每天都有近三千观众参观。很多北京市民初次见到这样的绘画题材,好奇、震撼,有人激动地评论,这是“走向人文的一场展览”。从那之后,当代艺术逐渐走上大众舞台,“无名画会”也越发壮大。然而就在这时,李珊做出了退出画会的决定。“画会逐渐正式,有了章程、规定,条条框框很多,但也不再纯粹了。”李珊略带遗憾地说。她很怀念曾经,成员们对画画单纯的热爱,不想被其他杂念影响,她干脆放下了画笔。这一放,就放了25年。李珊在宋庄的工作室年,李珊正式离开画会。为了生活,李珊做过很多职业,都做得有声有色,只是期间几乎没有再画过画。但她还是喜欢艺术。空闲的时间,她和朋友做了几年室内装修设计。从不做效果图,全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最后结果出来,总能超出客户预期。但是因为太较真,时常赚不到钱。“一个别墅项目,为了真正做到自己满意,做了10个月。生意做成我们这样,是赔惨了。”但李珊一笑置之,“这都是因为喜欢,如果真为了挣钱,哪能做这么多年?”
李珊在宋庄工作室这期间,有人看到李珊以前的作品,想收藏,但她拒绝了。她觉得那些画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卖画是她从未想过的。时间长了,她有了一些转变,“我花了很长时间想明白,这些画,我拿它们当一回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觉得,将来我一闭眼,它们就变成了一堆破纸。如果在我活着的时候,让那些真正珍惜我艺术的人收藏或拥有它们,那不是件更好的事情吗?”《颐和园雪后-3》正是这个时候,朋友提了一句,不如重新开始画画吧。重新开始?李珊还是有些犹豫的。当时她在保险公司做销售,业绩好,不用每天在公司坐班,空闲时间也多。在朋友反复劝导下,她决定一试。年,她租下了家附近的一间毛坯房,元一个月,打扫了一下当作画室,开始画画了。时隔25年,李珊再次拿起画笔,她发现,曾经的技巧和感觉,很快回来了,“忘不掉的,已经融入身体,形成了永久记忆。”她从身边的事物画起,又回到北京的公园写生,走街串巷,画胡同和旅行时拍的老照片。“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些生疏,但我反而很喜欢这种生疏感。画得太熟练了就会显得‘油腻’,我倒是愿意我的画里有一些笨拙的东西出现,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静物-粉色金鱼草》
重拾画笔后,李珊觉得更自由了。年轻时总是跟着画会一起,别人画什么她就跟着画,现在作为独立创作者,她有了更多主动性,去想去的地方,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更“松弛”了。她开始大胆搭配色彩。胡同里的老式木头板凳,被她用红色、蓝色等浓烈的色彩覆盖。《赛里木湖的蓝-新疆》
“我画画的时候喜欢改编,颜色也好,景物也好。一栋楼,我可能会把它变成一片海,构图变了,故事也跟着变了。这是画画人才有的自由,我得好好利用。”在毛坯房里,她完成了第一批作品。很自然地,绘画在李珊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她签下画廊,从毛坯房搬了出来,在宋庄租了一个真正的工作室,开始创作。李珊在新疆写生中李珊的画尺寸不大,很多都是为了方便写生时随身带走。上世纪70年代,李珊在城市里画风景,聚焦白塔、庭院,现在她走得更远一些,画作中的场景,很多来自她在世界各地的遨游。李珊笑称自己是个坐不住的人,“以前总说去哪溜达溜达,重新开始画画后,就自然而然变成了要去哪写生,画一画。”每次出行,她都要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感受当地的风土和人情,这些最新鲜的体验,也都马上入画。回想去年,光是新疆,她就去了两次。她徒步上山,在草甸上席地而坐,或者支起一个凳子,就开始画。人在自然中,笔下的风景也更灵动。《无题-苏州耦园外》春天的时候,她常去南方,尤其是江浙。先在苏州住上两周,画当地的一草一木。再来上海住一个月,刚好樱花开了,正是写生的好时候。李珊在上海写生作品
上海的弄堂最吸引李珊。太原路、陕西路的老洋房,楼和楼之间距离很近,从窗户口就能听到左邻右舍的吴侬软语。这些平常不被注意的生活片段,都被她画在画里,再编成册子,还写成游记。采访后,她发来一篇十多年前发布的游记,三千多条评论,最近一条是前几天刚留下的:“疫情期间,重看这篇帖子,感谢作者让我们重走美好时光。”《绿门外的醉鱼草(英国托腾斯印象)》
《黑灯塔(苏格兰印象)》在疫情前,李珊也常出国,带着画布和油画棒,画些不一样的异国风景。她讲起一次小镇旅行,经历了日全食,第一次看到一只海鸥宝宝从出生到扑扇着翅膀飞走,因为喜欢民宿窗口的一盆花,连着画了几天才走。《鸳鸯茉莉(尼泊尔博卡拉鱼尾峰小屋)》
《白崖(英国印象)》她笑说自己“英语极差”,但每次旅行她都主导得很好,从交通到吃、住,“人家一张嘴,我就拿出翻译器来,一点没觉得不方便。”李珊说,“人和人的交流,靠的是真诚和热情,这些不需要语言也都感受得到。”
无论去哪,最吸引她的永远是细节与瞬间,入画后,生动又亲切。年李珊吉林北大湖滑雪场写生她喜欢滑雪,也喜欢画雪。每年冬天,她都要去滑雪场住上一个雪季,雪山上那种纯净的美,很打动她。《等肉桂卷出炉(罗浮敦群岛,挪威)》《草垛》
用油画、丙烯的方式要画好白色,并不容易。但这在水墨的传统里头,是更寻常的。李珊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她常去故宫画画,也常看到里面展出的画作,水墨古画里的留白让她记忆尤甚,学了很多。“中国传统艺术家讲究‘笔不到,意到’。不一定都要画到,但是情绪一定都有。”《当叶子*了以后》新疆伊宁市最近几年的作品中,她画里的大色块更多了,更加概括,也耐人寻味。年,李珊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呈现个人项目年,李珊和九九双个展《外出写生埋头画画》李珊艺术活动并不频繁,每年大概一到两场展览,她觉得刚刚好,很满足。她不喜欢过度曝光,会拒绝掉一些展览邀请。她说,“我从不担心有一天会远离艺术圈,我甚至会刻意地跟它保持些距离。把自己的画画好,才是最重要的。”对李珊来说,艺术是不是职业并不重要,她喜欢画画,很纯粹,这是她必须要做的事。编辑:王筱芸
责编:叶荔
除标注外,图片来自艺术家和东画廊
点击↓↓,欢迎下载一条艺术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